• 54阅读
  • 0回复

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09
第3版()
专栏:文章病院

编者按:本报《今日谈》刊登读者一卒的《“最好水平”》一文后,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建议本报开辟《文章病院》专栏,还有不少读者也提出这项建议。为了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确实需要及时纠正报刊文字中的毛病。今天本报为此发表了一组讨论文章,并请王力同志为《文章病院》专栏写了开场白。鉴于报纸版面较紧,今后这个专栏将移至《新闻战线》杂志按期刊出,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王力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同时发表吕叔湘、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连载了两个多月。这篇社论和这本书的确起过积极的作用,当时文风大变,令人耳目一新。但是曾几何时,旧的语病治好了,新的语病又产生了。
《今日谈》专栏发表的《“最好水平”》一文,切中时弊,我读了感触很深。我曾建议《人民日报》辟一栏《文章病院》。后收到《人民日报》评论部来信,同意以《文章病院》为栏目发表一组文章,此后这个讨论将在《新闻战线》杂志上继续进行,欢迎大家踊跃参加。我对这个做法感到高兴。现在我对这件事发表我的一点浅见。
现在常见的语病来自三方面:
第一,语言不合逻辑。例如今天有同志指出的“打破大锅饭”、“不必要的浪费”。有时候,不合逻辑的语句不大容易看出来。例如《中国语文》1982年第6期指出的:“决定给予杨义邦同志留党察看二年和撤销原任党内一切职务的处分,并建议撤销他在党外原任的各种职务,另行分配工作。”(1982年7月27日《人民日报》)既然是原任,就不需要撤销;撤销的是现任职务,而不是原任职务。
第二,乱用文言词语。例如今天有同志指出的:“他们的表演华而不艳,美而不俗,恰到好处,这一点很值得以后的效尤者注意。”“效尤”是贬义词,不能这样用。去年我看见一篇文章说我国让外国人投资,“可以聚敛资财”。“聚敛”原是“搜括”的意思,也是贬义词,不能这样用。又如《中国语文》1983年第2期指出的“悬殊很大”,也是不妥的。因为“悬殊”已有差别很大的意思,前面说“悬”,后面又说“很大”,意思就重复了。同样的情况有“另当别论”。“别”已是“另”的意思,“另当别论”岂不等于说“另当另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又当别论”。
第三,乱用新兴词语。所谓新兴词语,多半是受外语的影响而形成的。每一个词都有外语中意义相当的词,用错了就是不通。例如“水平”,在英语里是level。英语的level没有好坏之分,中文的“水平”也不应该有好坏之分。又如今天有同志指出“反映”和“反应”的区别。“反映”在英语是reflection,“反应”在英语是reaction,差别很大,不容混同。
现在我们辟一栏《文章病院》,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根治语病只有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才能做到。我认为新闻记者的语文修养有三方面:第一是学好逻辑;第二是学好古代汉语;第三是学好外语。这三件事做到了,语病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要祛除语病,首先要排除两种思想障碍。第一种思想障碍是认为某些语言结构并非语病,而是适应某种需要而产生的。譬如说“最好水平”可以包括两方面:产值的最高水平,成本的最低水平。这样说可以简洁。这话未尝没有道理。但是,语言这东西,应简则简,不应简则不简。一般说“成本低”就可以了,不必说低水平。我们的一些重要新闻报道,往往要译成外文。如果把“最好水平”直译作best level那就闹笑话了。
第二种思想障碍是主张“约定俗成”。语言本来是约定俗成的,但是一经约定了,就不能随便更改了。“救火”、“养病”、“晒太阳”,这些话从结构上看来不合逻辑,但是大家都这样说,没有别的说法,也就约定俗成,不能更改,也不必更改。至于某些语言结构,一般人早有正确的定义,只有少数人(或一部分人)另有定义,那就不是约定俗成,而是造成语言混乱,应该予以纠正。
《文章病院》应该容许争鸣。也许我们诊断错了,不妨展开辩论。真理愈辩愈明,展开讨论是有好处的。例如今天发表的一篇文章,批评“共同特点”,我就有不同意见。就大范围来说,可以说是“特点”,就小范围来说,可以说是“共同”。譬如说:“张三和李四的性格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爱说话。”对一般人来说,不爱说话是张三、李四性格上的特点,而这一个特点是张三、李四共同具有的。
《文章病院》办了两三年后,建议编辑部把它分门别类,编成一本书。例如不合语法为一类,不合逻辑为一类,乱用文言为一类,乱用新兴词语为一类。这对于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将是有好处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