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0
第5版()
专栏:读史札记

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
穆福田
翻开中华民族文明史,可以看到,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心血、智慧和勤奋的劳动,在我们祖国曾经称雄世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中,作出过伟大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优秀传统。这种优秀传统突出地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的坚贞气节;不重名利、不怕困难、献身事业的治学精神;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一)
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因为有着较高的知识素养,往往对祖国的悠久历史更加景仰,对祖国的灿烂文化更加尊崇,对祖国的兴衰治乱更加关注,对祖国的命运前途更加萦怀,因而爱国主义的激情也往往更加炽烈。其中的许多人更把爱国主义的感情升华到为国献身的崇高境界。
一个人,当他春风得意,受到国家信用时,要求他爱国,也许不难做到。但当他因各种原因受到打击、诬陷时,能够经得住逆境的考验,受得了误解的冤屈,仍然同祖国生死相依,荣辱与共,这才是难于作到的呵!伟大诗人屈原就是这样一位风范长存的爱国者。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是楚国有名的学问家。年轻时,在《桔颂》中,他咏桔铭志,表达了忠于祖国的信念:“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一志兮。”当他受重用,任左徒时,一颗爱国赤心化作变法图强的繁冗劳作。然而,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楚国,他却屡遭诬陷、迫害,几达四十年之久。当时,屈原是可以出游他国求仕的。那个时期,“楚材晋用”、“朝秦暮楚”的事司空见惯。但是,屈原却抱定“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不忍为此态也”。他身处荒野,为多难的祖国忧心如焚。流放汉北时,他惆怅万端地唱出:“回我故国的路呵多么遥远,我的心每夜都要往返九遍”。流放江南时,他一往情深地长吟:“我远望四方呵,几时才能再回故乡?飞鸟一定要归巢,狐死,头也向着山岗。”秦军攻破了楚都,他“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以身相殉。忠贞爱国的侠肝义胆,光辉长留天地。
我国古代,曾有过国力强盛、政治昌明的治世,也有过积贫积弱、民族离乱的岁月。古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在祖国繁荣鼎盛时爱国,在祖国危急存亡之秋,也敢于肩负起天下的兴亡,于离乱中益见其爱国的坚定,于窘迫中益显其气节的忠贞。南宋是个偏安一隅、日渐衰弱的王朝。在当权集团举世皆醉的昏愦中,却有一批知识分子激于爱国热忱,大声疾呼,力主振兴疲癃,统一祖国。诗人陆游身怀恢复中原之志,先是赞助大将张浚北伐,后是向四川宣抚使力陈抗金大计,并投笔从戎,亲事军旅。临终还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以火一样的爱国热情激荡着后人。与陆游同时的辛弃疾是集将才与诗才于一身的杰出知识分子。为了恢复中原,他向朝廷献《美芹十论》,进《九议》,提出抗金方略;他招兵买马,训练精旅,为统一祖国作准备。朝廷的腐败使他一事无成,但那洋溢着爱国精诚的《稼轩长短句》,却让人一读三叹!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是一名知识分子。为挽救国家危亡于一发,他投笔从戎,时而率兵东挡西杀,时而出使元营。被俘之后,宁死不降,为后人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最后从容就义。类似这样坚贞爱国的知识分子,史不绝书。例如明末坚持抗清斗争的大学者顾炎武、王夫之,清末虎门禁烟的林则徐(林二十岁中举,二十七岁中进士,与学者龚自珍、魏源一道提倡经世之学,当然也是一个知识分子),等等。“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每当国家贫弱危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爱国热忱就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二)
东汉时期,我国出了一位大学者,名叫张衡。他精于天文学,制成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并举世首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他深谙机械学,制造的木鸟能飞数里,因而获“木圣”之誉。他富于文学才华,以十年功力完成的《两京赋》使文学大家班固的力作《两都赋》相形见绌。他一生中,对知识的追求如饥似渴,对名利地位却十分漠然。“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光是太史令这种小官,就干了十四年。有人问他为何不钻营仕途,他回答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其言其行,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不重名利、潜心学问、献身事业的治学精神。
多年的治学实践,使古代很多知识分子深深懂得,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唯毕生努力、献身事业才是驶向胜利彼岸的舟楫。如果没有锲而不舍之志,只有浅尝辄止之心;没有实事求是之意,只有投机取巧之行,那结果将是可悲的。为了有所建树,他们总是夜以继日,殚精竭虑,读书则韦编三绝,考察则餐风宿露,试验则寝不安席。
《宋史》曾称扬史学家司马光“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和司马迁编著的纪传体史书《史记》历来被称为史学双璧。为完成《资治通鉴》的编撰,司马光整整耗用了十九年,参考的书籍,除大量正史,还有野史、笔记、小说共达二百二十二种,计三千万字。每天亲手删改的稿纸,竟长达丈余。全书初成后,残稿就积满了两间大屋。在《进资治通鉴表》中,他这样描述了自己著书的情况:臣“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毫厘。……臣今筋骸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书成尚未刊印,司马光就溘然长逝了。当后人阅读这部范围广博、文浅事明的巨著时,怎能不由衷敬佩他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其实,凡是有作为的学问家,都有一部类似的经历。象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十四年时间写成《史记》,后七年的写作更是在蒙受被处腐刑的奇耻大辱中奋斗过来的。他死之后,其书才由其外孙公诸于世。东汉哲学家王充,苦心著述三十年写成《论衡》,因为他的唯物主义观点触犯了朝廷的宗教唯心主义而被视为“异端邪说”,长期受到埋没,不能刊行于世。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用二十七年时间,三易其稿,写成《本草纲目》,“将上之朝,时珍遽卒”,三年后才刊行天下。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极端贫困中,十年呕心沥血,增删五次,写作不朽名著《石头记》,书未成就在贫病中搁笔长逝了。这些优秀的古代知识分子,不辞辛劳,不畏逆境,以毕生精力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他们生前,连自己的著述刊行于世也未曾见到,连自己的心血受到社会承认的一声赞许也未曾听到,就匆匆离开了人间。然而,这些不重名利、献身事业的优秀知识分子却以自己杰出的贡献,在人类文明史上永远地树起了光华璀璨的丰碑。
(三)
在漫长的封建制度下,除去几个短暂的政治昌明时期外,专制总是压迫着民主,愚昧往往欺凌着科学。当进步思想家的叛道之言触犯了当权者的宗教神学时,当正直史官“不为尊者隐”的秉笔直书揭露了当权者的疮疤时,当艺术家带有人民性的创作发出对腐朽制度的抗议之声时,都随时可能遭到统治集团的“围剿”和镇压。我国古代很多知识分子,因为对客观事物有着精深的研究,观察问题有着深邃的目光,因此既不会被强权者的蛮横无知所压服,也不会被世俗的似是而非所裹胁,他们总是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表现了正直学者的高风亮节。
南北朝齐、梁之际,围绕唯物主义哲学家范缜的《神灭论》展开的一场斗争,就很典型。范缜年轻时,以学者身份被征召到齐朝宰相肖子良府邸。肖是个佛教徒,范缜却“盛称无佛”。范缜毫不畏惧顶头上司的赫赫权势,几次把肖子良驳得哑口无言。“子良不能屈,然深怪之。”后来,范缜把自己的观点系统写成《神灭论》一文。肖子良请来名人高僧围攻他,又被他一一驳倒。肖子良派说客诱降说:先生若放弃神灭论,何愁不作中书郎?范缜仰天长笑说:“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一腔正气,喷薄而出。肖子良恼羞成怒,把他贬出了京师。齐朝亡而梁朝立。梁武帝组织王公朝贵64人,写文章75篇,围攻范缜。梁武帝亲笔写了一篇《敕答臣下神灭论》,斥责范缜“违经背亲”。范缜真理在手,胆大包天,一一回击,锋芒所及,权贵披靡。
坚持真理,刚直不阿,是要冒风险的。为此而丢了脑袋的事,也不乏其例。春秋时,齐国国相崔杼杀了国君,太史据实记载“崔杼弑其君”。崔杼怕留骂名,杀了太史。继任的太史又这样写,也被杀。第三个同样被杀。第四个照写不误。崔杼无奈,只好作罢。于是流传下来的《左传》里,不仅记载着“崔杼弑其君”,而且写上了崔杼杀史官的恶行。正直史官的浩然正气,常使某些专制帝王也畏惧三分。宋太祖曾一怒用斧柄打掉了一位大臣的两颗门牙,
“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其实,“上悦”是假,怕史官的直录才是实。
不断地探索科学,勇敢地坚持真理;不随人俯仰,不任人方圆,不唯上,不唯书,这是我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的宝贵品质。这种品质,难免招致锋芒毕露之议,惹出清高孤傲之讥,甚至带来贬官、杀身之祸。然而,他们仍然恪守不渝。
(四)
如同任何事物都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一样,我国古代知识分子自然也是良莠不齐。和上面述及者相反,古代知识分子中,卖国求荣者,有之;以文谋利者,有之;曲笔阿贵者,亦有之。这些劣行,当然为后人所不齿。但是,这种情况,终究掩盖不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优良传统的光辉。
传统的形成,是一个积之久远的历史过程,它必然带有历史的痕迹。例如,古代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同我们现在提倡的爱国主义有所不同。在今天看来,他们当年的爱国主义,显然带有狭隘性、局限性。我们肯定他们的爱国主义,丝毫也没有肯定他们的狭隘性的意思存在。
在开创四化建设的新局面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发扬祖国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的优秀传统,以建设我们的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