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化肥追踪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1
第2版()
专栏:

化肥追踪记
《中国农民报》记者 王太 吴思 赵小华
计划外的如此“零售”
我们刚到开封,就听说这样两件事:今年春天,一个农民为了给小麦追肥,专程从乡下跑到开封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追着经理要买点硝铵,结果,泡了五天,没买到一斤。几乎与此同时,开封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的一个汽车司机,找经理开了张条子,就轻而易举地给一个投机倒把分子买到10多吨尿素。
在开封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陈经理向我们介绍了该公司化肥经营情况:从去年1月到今年4月,省公司共拨给地区公司13.7万吨优质化肥,这些化肥都是国家按计划调拨用于棉花奖售、生产的专项用肥。此外,公司还设法购进计划外优质化肥1.2万吨。
这些化肥去向如何?陈经理说,国家计划调拨的化肥都有硬性指标,谁也动不得,全部分到各县去了。自己组织来的计划外化肥就采取谁要给谁的办法零售出去了。
零售的化肥普通农民能买到吗?陈经理说,必须经当地供销社或生产资料公司的领导批条子才卖,普通农民是买不到的。
能不能不批条子,制订个计划,把计划外化肥也合理地分配下去?我们和化肥科长等人进行座谈,他们一致认为,很难:上级领导批来的条子不能不给;家在农村的“一头沉”干部、职工不能不照顾;业务关系单位也不能拒绝;亲戚、朋友、熟人也不好驳面子,……况且是我们自己搞来的化肥,批点条子也关系不大。有的同志说,现在办什么事都得靠关系,特别是有关业务单位,你不满足它的要求,不给它点好处,就会处处受卡。即使这样,还免不了得罪人呢!陈经理感慨地说:“经营点化肥,真难!”
计划内的层层“扒皮”
计划外的那样“零售”了,那么计划内的是否就合理分配下去了呢?仅我们了解到的,地区一级就批出去800多吨,下面的情况恐怕也不能乐观。我们决定到开封地区所属的尉氏县去看看。
尉氏县盛产棉花,国家计划调拨的奖售化肥也就比较多;另外,地区供销社还常常给吃点“偏饭”。尽管化肥来得多,但农民叫缺肥却比哪里都凶。化肥究竟到哪里去了?
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的化肥销售帐簿上写着,从去年1月到今年4月,总销售量为16,509吨,其中“零售”6,214吨,约占38%。这些“零售”化肥有3,500吨是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领导及有关部、局负责人的所谓包“点”肥,其中大约有一半直接批给了“点”,其余全部由县领导人、供销社和生产资料公司负责人批给了他们的亲友、单位、干部、职工和关系户。知情人告诉我们,县里的领导几乎没有一个不批条子的,甚至与化肥等生产资料毫无关系的部、局负责人也批条子。县供销社理事会主任张明奇曾经让人把50吨尿素运到他工作过的城关镇,留着他自己慢慢地零批;因为利益没有均沾,有人还跟他吵闹一顿。
化肥分配到各公社,公社领导也照此办理。南曹公社一位主管化肥的主任的亲友似乎特别多,他上衣口袋经常装着一把盖好私章的条子,以便随时批。今年1至4月,全公社共进27吨尿素,其中有9吨根本没入仓库就被分掉。今年初,有个公社书记曾经把分给他们公社的一车化肥直接运到他家里。
批来扣去,到了大队的化肥就已经很少了。可是大队、生产队的干部又继续在这很少的化肥上打主意。南曹公社一位大队党支部书记对我们说,去年他们大队共交售皮棉20多万斤,按国家规定,至少应奖售35吨尿素,但实际上只分配到一吨。而一些社员通过各种关系自己搞到十几吨尿素。城关公社小西门大队一位棉花技术员告诉我们,去年全年他们队只分到两袋尿素,队长扛走一袋,会计扛走一袋,社员连影子都没见着,奖售化肥一两也没兑现。
批化肥成了一些人谋取私利的手段
开封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是块宝地,凭着一袋袋白花花的优质化肥,要什么就有什么。去年秋季的一天,尉氏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接到地区公司的通知,立即买了一汽车白菜给送去。到了开封,地区公司的同志嫌白菜不好,拒绝接收。送白菜的人慌了手脚,赶紧把那车白菜拉回来,重新买了一车上好的白菜再次送去。还有一次,地区公司要苹果,尉氏县公司又派专人开车到县里的一个农场,在果园挑着样地摘了一车给送去。地区公司的同志一看苹果就翻了脸:“这是啥破东西,你们看人家兰考送来的红香蕉,又大又好。”送苹果的同志自愧不如,又不知怎么办,放了两天,一车苹果已烂掉一半,最后只好以极低的价格在开封处理了。
不仅尉氏、兰考,别的县对地区公司也有所“贡献”。中牟县大米好吃,送米;新郑的大枣全国有名,送枣;杞县的西瓜又甜又脆,送西瓜……
地区公司某书记、某经理、供销社的主任等都是用得着的人物。因此,只消一个电话、一点暗示,鲜鱼、水果、大米、白面、小磨香油、黄花菜等就会廉价以至免费进入家门。今年春节前,尉氏县公司接到地区公司一个电话要鲜鱼,马上到县城附近的一个大队求他们捕捞,但捞不到,就派人到开封南关农贸市场买了67元钱的鲜鱼送去……
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尉氏县在押的诈骗犯高振生,深知其中奥秘。县公安局的一份预审材料上记载着,1981年以来,他用请客送礼拉拢了开封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地区计委、开封市建设银行和尉氏县城关公社等四个单位的干部,从地区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开封市供销社、尉氏县供销社等单位一些负责人手里开出上百吨优质紧缺化肥的条子。
高振生成了远近闻名的能搞化肥的人物。许多农民买肥心切,求他给买,钱被骗走;一些投机倒把分子从他手里买到优质化肥,然后转手高价出售。仅一年多时间,高振生就骗取农民的化肥款18,000多元。这些农民的血汗钱被他挥霍、送礼了。
高振生被法院判了4年徒刑。然而,那些吃请收礼的国家干部不仅安然无恙,而且至今仍在那里批化肥条子!
一天,我们听说尉氏县生产资料公司来了一批尿素、复合肥,就到公司的大门口转了转。只见一辆辆装着尿素、复合肥的自行车、架子车、毛驴车络绎不绝。旁边一位农民“唉”地长叹一声。我们问他为什么叹气,他说:“这是气大,你们看,这些买化肥的都是跟县里上层人物有关系的!”尉氏县农民中广泛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硝铵尿素,卖给干部,农民老冤,买点碳铵。”一位妇女跳着脚骂:“尉氏县的尿素不姓尿,姓张(指供销社理事会主任张明奇)。”
问题究竟在哪里
在开封,我们接触的一些批过条子的领导干部,能够拿出很多理由来说明批条子的不可避免性。这些理由归结到一点,就是一个“怕”字。怕得罪了上级领导,怕业务关系单位出难题,怕“一头沉”干部职工说对他们照顾不周,怕亲戚朋友埋怨。怕这怕那,就是不怕农民,不怕农民的利益受侵犯。
党组织哪里去了?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的同志告诉我们,去年他们单位的几位经理全批条子;今年,党支部讨论决定,全部条子都由两位管业务的经理批,别的经理就不再批了。
一位跟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有业务关系的单位负责人说,他们所以要求照顾化肥,主要是因为生产资料公司对化肥管理得不严,“能照顾亲友,就不能照顾我们?”
尉氏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的一些干部职工认为,既然外单位的人能成车成吨地从我们单位买走化肥,我们本单位的买几袋也就无可非议了。
一些“一头沉”干部说,如果奖售政策能够兑现,我们家里也照样可以得到化肥,虽然可能少一点,但却省了人情、运输等许多方面的麻烦,谁还用它照顾?
尉氏县供销社理事会主任张明奇说,如果狠抓化肥奖售政策兑现,来了化肥就公布于众,层层追紧,是完全可以公平合理地把化肥供应给农民的,这已被很多地方的经验证实了。而他本人以前之所以不这样做,是为了得点人情和各方面的好处。
为人民服务,为大多数人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遗憾的是,有一小部分党员、干部已经把它忘光了。有的为了自己和周围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就不顾大多数人的利益。这里谈的是化肥问题,但问题绝不仅仅在化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