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警民情满碧波路 记烟台水上边防派出所便民利民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1
第4版()
专栏:

警民情满碧波路
记烟台水上边防派出所便民利民事迹
烟台水上边防派出所的干部战士,广泛开展便民、利民活动,为渔船民送信传电,谱写了一曲曲便民利民的新篇章。
烟台港是黄海最大的渔港,每年从辽、津、冀、苏、浙前来拢港的渔船12,000多条次。8万多流动渔船民远离家乡,长年累月在海上漂泊劳作,因没有固定的通讯地址,他们只能写信向家中报平安,却无法得知亲人的信息。渔民们望着船头嬉戏的海鸥,盼着海上鸿雁出现。
烟台水上派出所的干部战士们急渔船民所急。为了把渔船民的愿望变成现实,他们先和邮局达成协议:凡写给渔民的信,统统送到派出所。然后他们又告诉渔船民:回信地址可写派出所转交。
水上邮路通了,各地的信件便纷至沓来,汇款、电报、包裹也日渐增多。为了及时把邮件送到渔船民手中,出海的干部战士把信件带上,走到哪里,分发到哪里。后来,他们又请渔业公司广播室帮忙,利用海港有线广播及时通知收件人。同时,他们在派出所门口挂起一块小黑板,把挂号信、汇款、包裹的收件人名单写在上面,让他们到办公室领取,平信则插在门口的信箱上,便于渔船民相互转告、转交。水上派出所从1963年担当“海港鸿雁”起,20年来,他们经手的信件两万余件,从未发生差错,对电报、急件,又总是千方百计地及时送达。
1981年隆冬的一天,北风漫卷着鹅毛大雪,气温下降到烟台地区历史上有记录来的最低点。一封加急电报送来了。收报人是“鲁潍渔5号”船员蔡华良,内容是“父病危速归”。正围着炉火谈论工作的战士郝树喜、李学智、王福光,晚饭也顾不上吃,穿上大衣就到港口查找。他们冒着大雪,在桅杆如林的锚泊区象篦头发似的查了一遍,独不见5号船。郝树喜打开望远镜,看到远处的海面上影影绰绰有一条小船,心想,那也许正是要找的船。他们忍饥冒寒,驾船出海,在雪水相连的海面上找到了5号船。蔡华良接过电报,望着送报的“雪人”,激动地说:“人民武警战士,是我们船员的贴心人。”
烟台水上派出所的管辖区域,除了大量的流动渔船民外,还有居住在崆峒岛上的261户渔民。岛上近千名群众把派出所看作是自己的家,派出所的干部战士也以派出所成了崆峒岛的候船室、转运站而自豪。
原来,崆峒岛离烟台市区有20多里水路,是烟台市幸福公社的一个大队。岛上群众进城办事,虽有自己的运输站,但码头上却没有候船室。等船的老弱妇孺,冬天冒着呼啸的北风,夏日顶着如火的骄阳。派出所所长看到这种情况,就热情地请他们到派出所会议室里来候船。这里冬天有暖暖烘烘的火炉,夏天有习习而过的穿堂风。开始群众还有些不好意思,但他们看到干部战士们象亲人一样,顾虑就打消了,进派出所如进自己家。后来岛上的群众往市里捎东西,本人来不了,就请运输船捎到派出所,在包装上写明地址和电话,派出所值班的同志就打电话通知取件人。住在市区的人往岛上带东西,开始都是自己乘船送,当他们发现派出所是岛上的“转运站”后,只要把东西送到派出所,保管准确无误地送到家。崆峒岛大队的干部来市里开会、办事,有的干脆吃、住在派出所。大队买了东西一时运不走,也存放在所里。岛上的运输船坏了,派出所就用自己的小交通艇往返接送群众。曾经担任过岛上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王存珠老大爷说:“我们和水上派出所的关系真比鱼水情还深。”
派出所的干部战士们千方百计地开展为民、便民、利民活动,密切了警民关系,人民群众都把自觉维护好社会治安看作是对派出所工作的最好支持。1982年一年,群众主动向派出所报告可疑情况30多起,避免了一些刑事案件的发生。7月的一天,崆峒岛运输船船长吕其森发现有个陌生人上了船,来者行迹可疑。船靠岸后,他一面稳住不速之客,一面向派出所报告。经派出所审查,陌生人果然是个流窜作案犯。粉碎“四人帮”以来,烟台水上边防派出所所辖区域内没发生过政治、刑事案件,也没发生过治安事故。这个派出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模范派出所”的光荣称号。
本报记者 吴鸿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