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希望在青年一代——再谈认识农民与教育农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1
第5版()
专栏:

希望在青年一代
——再谈认识农民与教育农民
吴象
在新中国出生和成长起来的青年农民,已成为我国农民队伍中的主体部分。他们和中老年相比,有两个突出的长处:一是有文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视野开阔,思想敏锐,能理解比较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对新情况、新事物接受比较快;二是极少保守思想,敢想敢说敢闯,不满足现状,有强烈的进取心。但是也有明显的弱点:一是没有新旧社会对比的切身感受,对党的感情不深,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识不足;二是主人翁思想和吃苦耐劳精神不如老农,想责任少,讲究享受;三是道德观念和是非观念比老一代农民差。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担,已经历史地落在青年农民的肩上。要充分认识青年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对青年农民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他们发扬长处,克服弱点,启发他们更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同伟大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引导他们为农业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
在新中国出生和成长起来的青年农民,已成为我国农民队伍中的主体部分,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骨干和主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担,已经历史地落在青年农民的肩上。从根本上说,青年农民的动向,决定着整个农村的未来。对农民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应当紧紧抓住这个重点。
有些同志认为,五十岁以上的老农翻身感强,对党的感情深,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决。青年农民没有受过旧社会的苦,体会不到新社会的甜,对党的感情不深,而且往往不象父辈那样,勤劳俭朴,安心务农,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都比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农民差了。
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呢?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农民队伍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近几年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队伍又一次发生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剥削阶级已不存在,一律地、简单地按照阶级、阶层的标准来分析农民的思想、政治状况的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现实的情况,泛泛地对老年农民和青年农民作简单的判断也容易产生片面性。因此,应该根据他们的不同经历、劳动分工及其他有关各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具体的分析。
从各省、市大量的调查材料看,当前农民队伍正处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总的情况是,青年农民不但在人数和劳力上占了优势,而且由于他们文化程度比较高,在生产技术上也占了优势。据浙江省江山县江郎公社达店、雅丰、泉井三个大队调查,1958年共有整半劳力731人,其中16岁至30岁的男女青年335人,占45.83%;1981年整半劳力增为1,358人,其中青年709人,占52.21%。如果再加31岁至40岁的劳力339人,共占77.17%。与此同时,51岁以上的劳力,则由1958年的8.07%降到1981年的7.91%。从文化程度看,三个大队的整半劳力中,文盲,1964年有452人,占55.87%;1981年减为205人,占15.1%;具有小学程度的,1964年298人,占36.84%,1981年777人,占57.22%;具有初中程度的,1964年只有54人,占6.67%,1981年增到304人,占22.39%;具有高中程度的,1964年只有5人,占0.62%,1981年增到72人,占5.3%。这72人中,青年61人,占84.72%,31岁至40岁的壮年11人,占15.28%;41岁以上的中老年一个都没有。这些情况说明,八十年代农民文化程度的提高,主要是青年农民的文化程度提高了。他们逐渐取代中老年走上基层领导岗位,这三个大队的干部中,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五十年代初是2人,占干部总数的7.41%;六十年代初有5人,占10.87%;八十年代初增到18人,占36.73%。以上这些数字,虽然是三个大队的,但对于了解当前农民文化程度的变化,却有一定的意义。
从各个不同地区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特点:青年劳力一般都占总劳力一半以上,中青年劳力合起来占到80%左右。农村基层干部中,公社一级,中、青年少,老年多;大队一级,中、青年多,老年少;生产队一级,青年多,中年少,没有或极少有老年。这一趋势表明,青年农民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了。
三十岁到五十岁的农民,约占目前农民总数的20%左右,是农民中影响较大的一个层次。他们身上兼有新老两代农民的经历和长处,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比老农文化高、见识广,比青年农民经历丰富,思想稳定,善于思考问题,既是农村劳动和工作的中坚力量,又是家庭生活的主持者和组织者,多数人上有老、下有小,挑着生产和生活两副重担,身上的压力比老年农民和青年农民都大得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党有感情,热爱社会主义,而且大多吃够了“左”的苦头,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感受特别深,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拥护。
十六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青年农民,一般均占农民总数一半以上。长处突出,弱点明显,不稳定,不成熟,可变性大。由于各地党组织对他们的教育工作松紧不同,情况比较复杂。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青年农民,是目前一个争论较多的问题。我们总的看法是,他们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是大有希望的一代,但确实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青年农民同中老年农民相比,有两个突出的长处:一是有文化,经常参加社会活动,视野开阔,思想敏锐,能理解比较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对新情况、新事物接受比较快。不少青年农民喜欢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热烈拥护三中全会以来各项方针政策。有些人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由来和性质或多或少能讲出一番道理。他们年轻力壮,心灵手巧。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如使用、维修机械,试制和推广各种优良品种等等,一般都掌握在有文化的青年农民手中。二是极少保守思想,敢想敢说敢闯,不满足现状,有强烈的进取心。在生产建设中,富于革新创造精神。安徽凤阳县青山大队高中毕业的女社员高吉兰,经过半年刻苦学习,就基本上掌握了杂交稻制种的一套技术。1980、1981两年中,与七十多家制种户签订了技术承包合同,指导他们培制了两万多斤杂交稻,使全大队实现了水稻杂交化,平均亩产成倍增长,超过了1,200斤,并为全公社提供了40%的杂交稻种。这个才二十多岁的女青年,既不是干部,又不是党员,却在当地农民中受到高度的尊敬和信任,被誉为“女状元”。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青年农民的主要弱点:一是没有新旧社会对比的切身感受,对党的感情不深,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识不足。有些青年农民过分追求收入高,生活好,不能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些人盲目地羡慕外国的物质生活,误认为外国样样都好。上海市郊区农民反映,老年人好同旧社会比,觉得蛮惬意;中年人好同城市比,觉得有差异;青年人好同外国比,觉得不满意。二是主人翁思想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如老农,想责任少,讲享受多,不切实际地追求物质利益。特别是有些富裕地区,务工、务副和务农的社员,在劳动条件、经济收入方面差别较大。不少青年农民不安心务农,而向往着“自己进工厂,找个好对象,家庭摆设象个样,房间里电视喇叭响”。三是道德观念和是非观念比老一代农民差。有些青年农民争家产、争造房基地,纠纷有所增加;有些人不愿赡养老人;有些人思想空虚,一遇到挫折就感到前途无望;还有极少数人沾染了社会上的某些坏习气,讲究吃吃喝喝,无视组织纪律,有的人甚至已发展到违法犯罪。从各地调查中看,最后这一种人一般只占百分之三到五,数量虽小,影响很大,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青年农民中存在的弱点,包括其中极少数人沾染上恶习,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都不能笼统地归结为整个青年农民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下降,而必须作深入的分析研究。就思想和社会根源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十年内乱给他们留下的心灵上的创伤和思想上的混乱造成的。近几年来,不少地方一度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对青年农民中的不良倾向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也有相当大的关系。从各地调查材料中可以看到,基层党组织不善于对青年农民进行教育是个普遍问题。不少基层干部和老农对青年农民缺乏全面分析,一提就摇头,说他们“不听话”、“难对付”、“调皮捣蛋”、“本事不大裤脚大”,“技术不硬嘴巴硬,知识不多鬼点多,觉悟不高鞋跟高”,既担心又反感,就是不去做他们的工作。不少农村团组织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从年头到年尾不开一次团员会,不发展一个团员。公社团委书记大都蹲在一个大队或生产队搞中心工作,全社的青年工作无人过问;大队没专职团支书,多由四五十岁的党支部副书记兼,一些符合党员条件的青年,没有及时发展入党。评选劳模,青年所占比例和他们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很不相称,一般只占百分之十到二十。这种情况决不能让它再继续下去了。
我们既要正视青年农民中的弱点和问题,更要采取有效措施,以满腔热情的态度去进行教育、批评,点燃这些青年心灵中革命的火花,启发他们更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同伟大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引导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
对青年农民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要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进行。几年来农村中的巨变,展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美好前景,为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青年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要农村各级党组织认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农民的弱点是可以克服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不能不主要依靠青年一代农民,青年农民是农村未来的希望所在。让我们更充分地认识青年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更主动地担当起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培养青年一代农民的重任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