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摆脱贫困之路——博茨瓦纳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1
第7版()
专栏:

摆脱贫困之路
——博茨瓦纳纪行
本报记者 马世琨 鲍世绍
在独立发展的道路上,博茨瓦纳共和国已经走过近17个年头了。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和逐步摆脱贫困之路。
甩掉“最落后国家”的帽子
1966年9月独立时,博茨瓦纳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为80美元。国家发展和政府开支大半靠外国资助。当时,博茨瓦纳没有自己的货币,整个国家无现代交通可言,柏油路总共不到10公里,教育事业极其落后。全国只有5所中学。文盲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当时有人讥讽:这么穷还要求独立,真是不自量力。有人担心:独立后的日子怎么过?
今天,博茨瓦纳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非洲和国际舞台上。目前,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705美元,为独立初期的9倍多,因而,已被联合国正式摘掉“最落后国家”的帽子。独立后,修筑的8,000多公里公路,深入到穷乡僻壤。其中1,400公里柏油公路成了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首都哈博罗内已成为一座相当现代化的城市,频繁起落的班机使它与国内10多个城镇和外部世界有着比较广泛的联系。教育方面的成绩更为显著。现在国家已实行小学免费教育。全国有小学400多所,在校人数近17万。中学由5所发展到40所,学生比独立之初增加了11倍。新建成的博茨瓦纳大学,标志着这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已进入新的阶段。
博茨瓦纳的巨大变迁,引起世人的赞赏和兴趣。它被誉为“沙漠中的绿洲”。许多文章在探索它从“沙漠变绿洲”的奥秘。人们普遍认为,比较现实的经济政策,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相对精悍的政府机构和较健全的法制,是这个国家经济“起飞”的主要因素。
让地下资源造福于人
独立前,博茨瓦纳被认为是贫矿国。独立后,政府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外国公司资助下,对本国矿藏进行大规模勘探,发现了有开采价值的矿产多达二三十种,其中有钻石、铜、镍、煤、铁、天然碳酸钠,以及石膏、锰、石棉、莹石、蓝晶石、金、银、锑、铅、锌、铀等。
从七十年代起,矿业捷报频传:1971年,世界第二大钻石矿奥拉帕矿投产;1973年,储量50亿吨的莫鲁普里煤矿出煤;1974年,品位甚高的塞莱比—皮奎铜镍矿正式开采……矿业收入的剧增,使博茨瓦纳的经济状况根本改观。
在短短的时间内,矿业得到如此迅速发展,要归功于政府比较明智现实的矿业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矿产权归国家所有。1967年,政府与各部族协商达成协议,把所有矿产权转为国有,为矿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矿藏主要由私人部门勘探开发,政府在各矿业中占有一定股份。外国矿业公司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并有国际销售渠道,这些是发展矿业的基本保证;
政府参加董事会。政府董事的任务,一是行使一般董事的职责,保证公司有效地生产和管理,二是监督外国公司对协议的执行,确保政府矿业政策的实施;
给投资者以合理的利润,既保证国家收入,又使投资者有利可图。
一位欧洲企业家表示,“博茨瓦纳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场所。”他的话被认为颇有代表性。
我们曾怀着很大兴趣向博茨瓦纳矿业资源和水利部常务秘书问起政府矿业收益的情况。他以钻石矿为例,向记者介绍其利润分配办法:40%作为矿区租让税和公司所得税上交博茨瓦纳政府,其余60%由持股各半的该国政府和外国公司对分。这样,利润的70%由博茨瓦纳获得,外国公司只得30%。
一位当地官员在谈到这种情况时说:“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没有能力开采大型矿。为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他的看法是有道理的。独立以来,博茨瓦纳的经济增长率之所以能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首先是受益于矿业。能让沉睡地下的宝藏造福于国家和人民,付出必要的代价无疑是值得的。 (待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