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辛勤探索近三十年 揭开又一科学之“谜” 我科学工作者发现粘虫迁飞为害规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2
第3版()
专栏:

辛勤探索近三十年 揭开又一科学之“谜”
我科学工作者发现粘虫迁飞为害规律
据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周尝棕)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经过了近三十年的辛勤劳动,终于揭开又一个科学之“谜”:原来对农作物为害严重的粘虫竟象候鸟一样,每年从南往北迁飞又从北往南回飞。这一规律的发现,提高了粘虫预测预报技术,准确率达到90%以上。许多国家的昆虫学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一研究工作走在世界前列。
这项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牵头,参加协作的单位先后达70多个。
粘虫为害是世界性的。它主要危害麦、粟、玉米、高粱、水稻、旱稻、青稞等禾谷类作物。大发生年常常把地皮盖黑,两三天内将地里的庄稼吃光。从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华北、东北地区的农业科学工作者即着手粘虫的生活史的考察,探索粘虫消长的规律。考察中发现,多肥,密植,兴修水利等农业生产条件的改进,作物茂密生长,湿度相对增高,对粘虫的生存与繁殖十分有利。但是粘虫在什么地方越冬?却是一个谜。北方许多受害的地方查遍农田、草原、山地、森林、海岛,也找遍山洞、鸟窠、菜窖、屋檐、草垛,查了几年都没查到粘虫越冬的踪迹。综合全国各地资料,可以肯定,粘虫在北方不能越冬,而在南方越冬。一月份摄氏零度等温线是其越冬地区的北界。长期考察中进一步发现:粘虫冬季在广东、广西、福建三省(区)南部为害,而四至五月出现在江淮地区,六七月则出现在东北三省,八九月便出现在华北,九十月出现在两湖、两广和福建。这种跳跃式地先从南向北、后从北向南往返为害庄稼的现象,使科学家们的思路逐步集中到粘虫是否能够迁飞?
常识告诉人们,粘虫的蛾子会飞。但是人们却很难想象一只小小的蛾子能够飞翔上千公里。而科学实验却证实了它。六十年代,我国农业科研部门先后有二十二个单位协作,在山东、福建、江苏、河北、湖南、安徽、辽宁、吉林等省的十五个县、市,作了十七次标记回收试验。他们用糖、酒、醋调剂诱来蛾子,作上标记放飞,然后组织我国东半部各地的测报站、点,用诱蛾器扑捉回收。他们共标记放飞二百多万只蛾子。这个数字虽不少,但要在幅员广大的半个中国回收一只蛾子,其难度并不亚于大海捞针。三年中,在五个省回收到有标记的蛾子12只。其中飞翔里程,最近距离为600公里,最远距离为1,400公里。
六十年代中期,科学工作者对于我国东半部地区粘虫的消长、越冬和迁飞规律已基本搞清。但是十年文革,使研究陷于停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进一步研究我国西半部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粘虫迁飞为害的规律。经最近连续几年的研究查明:一、我国西部新疆没有粘虫,西藏和青海西部未见报道。而西北、西南有粘虫的地区,与东北地区均属二代粘虫常发区,粘虫发生和为害的时间,三个地区相同。二、我国西半部粘虫的越冬界线,同样以一月份摄氏零度等温线为界,即在陕西秦岭至甘肃文县一线以北,粘虫不能越冬。三、粘虫的迁飞并无特定方向,主要是顺气流运转。四、西北、西南地区的虫源,和东北地区一样,都来自江淮流域一代粘虫常发区。华北三代虫源,除来自东北外,还来自西北。
由于西北、西南和东北三个地区的虫源都来自江淮一代粘虫常发区,因而已初步确定把防治粘虫的重点放在江淮地区。同时,经过多年努力,已试验成功一种高效低毒的新农药,能最有效地杀死粘虫,而对粘虫天敌的杀伤作用很小,对人、畜都无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