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摆脱贫困之路——博茨瓦纳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2
第7版()
专栏:

摆脱贫困之路
——博茨瓦纳纪行
本报记者 马世琨 鲍世绍
“全国象个大牧场”
卡拉哈里沙漠以它巨大的身躯覆盖了博茨瓦纳80%以上的国土。但这个古老的沙漠却并非漠漠黄沙,而是长满热带灌木和可供牲畜食用的牧草。我们驱车作过贯穿大半个国土的旅行。一路上,只见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的牛羊,或漫游在草原上,或隐现于树丛间,却看不到牧人和牧犬。同行者告知,这些散牧的牛羊,夜晚有的被主人赶回栏圈,有的则露宿野外。丰茂的牧草和自由自在的“生活”,使它们都是那样膘肥体壮。“全国象个大牧场”,这个沙漠之国确实无愧于这一赞誉。
畜牧业与矿业在博茨瓦纳被并列为国民经济两大支柱。政府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使其优先发展。例如,打井和修建小型水库,解决牲畜饮水问题;建立良种站和牲畜研究中心,培养优良品种;制定“部族放牧土地政策”,改进放牧方式;提高肉类加工能力以扩大出口等等。这一切已收到明显效果。全国牛的头数由独立之初的100多万头增加到目前的350多万头,平均每人三头多。据说,牛与人的比例之高已居世界第二。
位于首都哈博罗内以南65公里的洛巴策宰牛厂经过扩建后,生产能力为日处理牛1,800头。在长达数百米的流水作业线上,这些庞然大物经过断头、锯腿、剥皮、开膛、掏脏、旋肉等过程,不一会便处理完毕。那些经过分等、包装的肉、尾、肝、肺被迅速输往零下35摄氏度的低温处理室,24小时后就可以启运远销欧洲共同市场。其余的角、毛、骨、血和内脏,经过分类和初步加工后也各得其所,供应国内市场和各方需要。一位本厂的陪同人员幽默地说:“这里是汤水不剩,没一点废物。”真的,我们注意到连废水也被加以净化,循环使用。
从新鲜牛舌上刮下来的粘膜是制作口蹄疫疫苗的原料。口蹄疫是对牲畜危害严重的疾病。1979年流行的口蹄疫使博茨瓦纳一些地区的牛肉不能出口,结果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仅1980年就减少外汇收入2,000多万普拉。为了对付这一牲畜大敌,博茨瓦纳政府在1981年建成疫苗工厂,每年产疫苗2,100万支,除自给外,半数以上出口到邻国。这座疫苗厂为博茨瓦纳和一些非洲国家对付和消除口蹄疫作出了贡献。
“法律与秩序的国度”
这个近百万人口的国家政局稳定,社会秩序良好。独立近17年,这里没有发生过政变和骚乱。在首都,多数人家的庭院仅围以抬腿就可越过的花墙篱笆,环境幽雅而宁静。
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法制比较健全和执法甚严,是原因之一。“这是独立以来我国颁布的各种法律和规定。”博茨瓦纳副总监察长指着他办公室书架上8大厚本卷宗对我们说。我们翻开一本,上面的规定很具体。譬如,政府官员不准作买卖,假日里任何人不准开公家的汽车,违者将受到处分和罚款。我们多次听到人们谈论这样一件事:农业部一位处长和另一官员因把一个外国专家组用过的电冰箱和沙发等据为己有,结果处长被免职,另一个官员则连饭碗也丢了。
博茨瓦纳是个多部族和多党制国家。中央政府既反对部族主义,又注意发挥部族首领的作用。国家设有咨询性质的酋长院,部族纠纷很少。执政的民主党同其他党派的关系也比较正常。
当然,博茨瓦纳在前进道路上也遇到过一些困难。农业仍是较薄弱的环节,而连续两年的严重干旱,使它的大片土地龟裂,青草枯黄,去年有数十万头牛因而消瘦死亡,由于旱灾,一段时间里,全国近半人口依靠政府救济食物过活。
但博茨瓦纳政府一直领导人民努力抗旱救灾。这个国家在政治上仍然是稳定的。
“国内和平和持续的政治稳定,是博茨瓦纳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在博茨瓦纳进行3周访问之后,这是记者从所见所闻中得出的初步看法。
(续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