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漫话“胡同”词源于水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2
第8版()
专栏:文史小品

漫话“胡同”词源于水井
刘耀祖
曾有文章,谈北京“胡同”一语源于蒙古语“荷特”,即水井之意。
远在卜辞中已有“井”字,《周易》中有不少“井”字。《周易》第四十八卦就是“井卦”,是汲水的“井”的意思。“井”卦是有利的征兆。“井通”就是汲水顺利,人能得到好处。《易经》中的“困”卦,是“泽无水”的意思,人就困难不利了。《说文大字典》中说“八家共一井”,在井字中间的方块上画一个圆圈,中间还有一点,表示“水井”在八家中心。即使在“井田制”时,水井仍是各家共同需要的中心。自古以来,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就与水井密切相关,蒙古族迁入以后,大量牲畜也离不开水。人与牲畜生活如此需要水,水井自然就成了居住点的标志。
当然,“?衕”的“衕 ”字是《说文》上已有的,当“通街”讲。“?”字则自古至宋、元间未曾有。是否“衕”一个字用下来成了“胡同”呢?很难这样假设。从比《说文》成书还要晚些的《山海经》来看,《北山经》中“衕”字已经当“泄下”讲了。《北山经》说雁门附近山上有鸟名叫“?吕”吃了它“可以止衕”,肚子就不疼不泄了。从东汉,魏晋到宋末一千二百年间,包括唐人小说,宋人话本中,没有看到做通街讲的“衕”字。很难认为“衕”是活语言,流传下来。
“胡同”一语,不见于一千二百年间任何著作,而在元曲中出现。元杂剧中《沙门岛张生煮海》中梅香说:“我家住在砖塔儿胡同”。砖塔胡同确有此地,是元朝中书令耶律楚材的老师——万松老人身后埋葬的砖塔所在地。这条胡同,在元时,确是戏曲演出者居住地,今天还保存原来名称。可见“胡同”是元时开始使用的居住点的代称。
明仍用“胡同”为里巷代称。从元、明到清,“胡同”之名逐渐增加更多,请看清人所写《京师坊巷志稿》对很多“胡同”都注明水井情况:
如崇文门北一小片地区,“裱褙胡同、井一”,“东裱褙胡同、井一”,“崇文门、井一”,台基厂、史家胡同、干面胡同……都是“井一”。只有明十王邸所在地“王府胡同”(包括现在王府井大街)“井二”,和蒙、满、汉旗军都统署驻军所在地、“本司胡同、井三”。可以看出“水井”不多,与居住地关系之密切重要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