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动荡的智利政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3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动荡的智利政局
朱满庭
8月11日,智利再次爆发“全国抗议日”活动。这是今年5月份以来举行的第四次“全国抗议日”。首都示威群众同警察发生冲突,伤亡一百多人,反映了智利社会矛盾的尖锐性。
智利军人自1973年政变上台至今已经执政十年。头几年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生产增长较快,政局曾比较稳定。七十年代末,拉丁美洲民主化浪潮高涨,许多国家当权的军人政府纷纷表示要向文人交权。智利军人当局也在1980年通过了一部宪法,但把恢复宪制的日期规定到1989年。近两年,这个国家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外债激增,生产萎缩,大批企业破产。去年智利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3%;下降幅度是拉美国家中最大的。失业率高达20.3%,在拉丁美洲国家中也是最高的。这就引起了人们对现行政策的广泛不满。要求改变经济政策、早日恢复民主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呼声,智利政局随之发生动荡。
智利全国性的抗议活动是从5月份开始的。5月11日,有影响的智利铜矿工人联合会发起了“全国抗议日”活动,得到18个工会和其它一些阶层群众的支持和响应。其后,智利各工会成立了“全国工人指挥部”,领导抗议斗争。工会领导人表示以后每月将定期举行抗议,直到当局听取工人的意见为止。因而在6月14日和7月12日,智利各阶层群众不顾当局的压制和阻挠又举行了“全国抗议日”活动,在“全国抗议日”中,除了在一些城市爆发示威游行之外,人们还用其它一些方式表示对当局的不满。尤其到了晚上,抗议活动达到高潮,市民们纷纷在家中敲起空平底锅或按响汽车喇叭,形成声势颇大的“空锅示威”。
这几次“全国抗议日”中,以6月份的抗议活动声势最大。工会方面在这次抗议日中明确向政府提出了要求恢复民主的意见书,其中包括取消政府特别权力、修改劳工法、实行新闻自由、允许政治流亡者回国等内容。由于当局在抗议日的第二天逮捕了抗议活动的组织者、全国工人指挥部主席、铜矿工人联合会主席鲁道夫·塞格尔,引起了工人的愤怒,触发了规模空前的工潮,塞格尔被捕几小时后,智利最主要的铜矿萨尔瓦多、特尼恩特和安第斯等矿的工人不顾政府的禁令举行警告性罢工,要求释放塞格尔。接着,全国工人指挥部和陆上运输委员会又在6月23日领导了军政府执政十年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大罢工,参加罢工的有铜矿、码头、石油和煤矿工人,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的司机以及卡车主等。虽然政府实行了新闻封锁,但这次大罢工在国内外产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面对这种局势,智利当局采取了强硬立场。智利总统在第一、二次全国抗议日后都发表讲话,指责抗议活动。智利当局逮捕了许多工会领导人,解雇了数以千计的参加罢工的铜矿工人,并对一些大铜矿实行军事管制。当局还在第二次全国抗议日后表示不允许再进行全国抗议日活动,并在抗议日出动军警。但这一切并没有使智利人民停止斗争。从前3次全国抗议日活动的情况来看,参加和支持抗议活动的阶层越来越广泛。第一次抗议活动主要是由铜矿工人联合会组织的,第二次便是由各工会联合成立的全国工人指挥部组织的,而在第三、四次政界的反对派人士也参加了进来。外国通讯社认为,这是对智利当局的“公开挑战”。同时,国内的抗议日活动还得到了流亡国外的政界和劳工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和声援。据报道,在美国、欧洲和拉丁美洲的流亡的智利人也纷纷在抗议日举行游行示威。智利当局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目前,智利当局尚没有根本改变政策的打算,但在各阶层人民的抗议下,特别是在直接关系到全国经济形势的铜矿工人的斗争下,也不得不在某些政策上有所松动,例如放松对出版发行书籍的检查,允许一批政治流亡者回国,陆续释放了一些被捕的工会和政界领导人以及在10日内阁改组中增加文官的比例等。但是,智利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这些措施远未能平息人们的不满情绪,各阶层群众的抗议活动今后还可能发生,智利国内局势仍将处于紧张状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