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天气连年干旱 粮油连年增产 栖霞县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5
第2版()
专栏:

天气连年干旱 粮油连年增产
栖霞县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
本报讯 山东省栖霞县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在70万亩山丘旱薄田上扩大粮油生产,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1979年以来,栖霞连年严重干旱,全县粮油产量却持续增长。四年中,粮食、花生亩产平均每年分别增产13斤和15斤。今年,全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42斤,比去年翻了近一番;小麦总产增加一亿零六十万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栖霞县地处“胶东屋脊”。全县100万亩耕地,有70万亩是山丘薄地,土层浅,土质差,加上降雨量不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过去,他们只注意在水利建设上投资、投工,忽视了发展旱作农业。结果,由于山瘦地薄,涵养、含蓄能力差,天旱时,库塘干枯,河渠断流,不能从根本上征服旱情。1979年初,栖霞县委在继续搞好灌溉农业的同时,把粮油生产的着重点从30万亩水田转到70万亩山丘旱薄田的开发上,大胆探索发展旱作农业的新路子。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大犁深耕地,加厚活土层。经过四个冬季的努力,全县52万亩春田,大犁深耕了30多万亩,活土层普遍由四五寸增加到八寸至一尺以上。提高了土壤的蓄水、保肥、耐旱能力。
(二)增施有机肥,培养地力。他们主要采取发展畜牧业、沤积草绿肥、秸秆还田等多种措施,广开肥源。据测定,全县旱地耕作层的有机质含量已由原来的0.4%左右,提高到现在的6%左右。
(三)推广旱作技术,挖掘增产潜力。四年来,全县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主要农作物品种都实行了更新换代,推广了“科红一号”、“昌乐五号小麦”,“白沙1016花生”等抗旱耐瘠高产新品种。
柳经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