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4阅读
  • 0回复

决定蒋军覆灭命运的战略决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5
第5版()
专栏:学点民国史

决定蒋军覆灭命运的战略决战
1948年夏季以后,蒋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同年秋冬,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战争形势急转直下,蒋军覆灭之局已定。
三大战役以前,蒋军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到360万人;除去后方守备兵力外,用于前线的正规军只有170万人,而且军心动摇,士无斗志。蒋管区内民怨沸腾,民变蜂起,到处掀起反抗斗争。这时,蒋介石妄图采取集中大的机动兵团,吸引解放军攻其某一据点,待久攻不下,兵锋顿挫时,出机动兵团与解放军决战;如蒋军整补完成而解放军尚未发动攻势作战时,即主动发起攻势,寻求解放军之一部而击灭之,以挽回蒋军连年惨败的颓势。这当然是一厢情愿。
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是辽沈战役。
在东北战场上,蒋军50余万人,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蒋介石命令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稳定沈阳局势,确保北宁路的安全,从共军手中夺取主动权。”东北野战军于1948年9月,集中了53个师、70余万人,和蒋军进行作战。为了封闭蒋军于东北加以各个歼灭,解放军首先包围了锦州的蒋军。10月2日,蒋介石飞到沈阳,宣称:“东北局势好坏在此一战”。他调动华北五个师和山东两个师,连同原在锦西的四个师,共十一个师,由海、空军协同,于10月10日起向解放军扼守的塔山阵地猛攻。同时命令廖耀湘率西进兵团十一个师又三个骑兵旅,由沈阳驰援锦州,企图东西夹击解放军,以解锦州危局。蒋介石亲自到葫芦岛督战,令所属“有进无退”。然而,蒋介石此举恰中解放军围锦打援之计。结果,进犯塔山的蒋军尸横遍野,始终无法越雷池一步。西进兵团则被阻于黑山、大虎山地区。10月15日,蒋介石再度飞沈,大骂卫立煌、廖耀湘只将西进兵团用于彰武无用之地,严令廖部加速攻击前进,“如再延误将以军法从事”。当日,解放军解放锦州,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以下10万余守军全部被歼。锦州失守,东北蒋军退路被封闭,成为瓮中之鳖。10月17日,长春守军第六十军在军长曾泽生率领下起义。19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长春守军司令官郑洞国率部投诚,长春解放,是役蒋军被歼9万余人。10月18日,蒋介石第三次飞沈,以卫立煌指挥不力,命杜聿明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官,指挥廖兵团继续西进主攻锦州,又令锦西、葫芦岛蒋军也助攻锦州。廖兵团遭到阻截,慌忙向营口方向逃跑,受到迎击后,又仓皇向沈阳方向撤退。经激战36小时,至10月28日,廖兵团五个军10万余人全部被歼。蒋介石张皇失措,在10月26日的日记中写道:“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再歼蒋军14.9万余人。锦西、葫芦岛蒋军从海上逃跑。蒋军在整个战役中的行动,始终由蒋介石亲自指挥,但事败之后,他却诿过于人:“卫立煌迟疑不决,坐失军机,致失重镇,着即撤职查办。”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起到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共歼蒋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解放。
战略决战的第二个战役是淮海战役,蒋介石称之为“徐蚌会战”。
淮海战役是敌我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至淮河的广阔战场上,集中大兵团(蒋军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所部,总兵力达80余万人,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共60余万人)所进行的空前规模的决战。蒋介石把80万重兵作了带有很大机动性的防御部署,以徐州为中心,在陇海路东段和津浦路南段,部署了所谓“一点两线”的设防,采取所谓“固守一点,四方驰援”的战法。1948年10月下旬,蒋介石把东北蒋军送掉以后,又拟定“徐蚌会战计划”,企图集中兵力于蚌埠附近,与解放军决战。11月6日,解放军在东线向防守陇海路东段的黄伯韬兵团发起攻击。黄部星夜西逃。8日,蒋军第三绥靖区所属三个半师共2.3万人在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下,举行战场起义。9日,黄伯韬兵团刚过运河,即被解放军阻截。黄部折回碾庄,被压缩在纵横不到十里的包围圈内。其由新安镇西逃的一○七军,迅即被歼灭在窑湾地区。11月12日起,解放军向碾庄被围之敌发起攻击,蒋军踞守顽抗,并数次放毒。战斗至22日黄昏,黄伯韬兵团10万人全部被歼。当日,蒋介石竟宣扬所谓“徐州大捷”,并派张道藩赴徐州“慰问”。当黄部被歼之际,蒋介石于12日急令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共十二个师由徐州向东增援。蒋军在11天中付出2万余人的伤亡代价,却只走出徐州30余里。当黄部全军覆没时,他们距碾庄还有40多里。蒋介石为解黄伯韬兵团之围,又从华中地区增调黄维兵团12万人,日夜兼程,北上驰援。一路连遭解放军阻击。11月24日刚到浍河南岸,即陷入解放军预设的罗网。黄维准备掉头南逃,但为时已晚,被包围在浍河和淝河之间的双堆集地区。27日,蒋军一一○师在战场起义。余部虽反复突围,终未得逞。蒋介石为救出黄维兵团,急令邱、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由徐州南下,并令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由蚌埠北上,扬言要“打通徐蚌”,“三路会师”。但这些援军,都受到解放军的阻击,无法前进。蒋介石又令杜聿明率领邱、李、孙等部于11月30日放弃徐州向西南逃跑。30万蒋军刚一出城,立遭解放军数路追击。12月4日被围于永城东北地区。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6日被全歼,仅孙元良化装逃走。12月15日,黄维兵团全部被歼,黄维被俘。这时,在华北战场上平津战役开始了。为了不使蒋介石作出决策,让平津蒋军从海上南逃,解放军推迟了对杜聿明集团的最后歼灭部署,而进行强大的政治攻势。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发起总攻,10日战斗结束,生俘杜聿明,击毙邱清泉,仅李弥逃脱。至此,蒋介石所谓的“徐蚌会战”以蒋军55万余人被歼灭而告结束。战局每况愈下,蒋介石急派宋美龄赴美求援;行政院长孙科向美国记者表示,欢迎麦克阿瑟来华指挥蒋军作战;蒋介石的智囊陈布雷、戴季陶相继自杀。蒋记朝廷,乱作一团。
战略决战最后一个战役是平津战役。
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指挥下的蒋军有60万人,分布在唐山至张家口一线,以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为基点,形成长约500公里的一字长蛇阵。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结束后,华北蒋军已成惊弓之鸟。是守?是逃?举棋不定。由于蒋傅之间的矛盾和错误地估计形势,所以未下立即逃跑的决心。他们估计东北野战军至少需要三个月后才能入关,兵力至多50万人。认为如能增补兵力20万人,接受美械装备,即足以应付明春的决战。即使仗打不赢,也可收拾残部,从海路退往江南。他们没有料到:第一,淮海战役蒋军迅速被歼;第二,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立即挥师入关,且多达80万人之众,与华北两个野战兵团会合,兵力共达百万人;第三,解放军以神速动作将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各点分割开来,或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稳住蒋军,封闭其南逃西窜之路。12月22日,解放军攻克西线的新保安,歼灭傅系“王牌”三十五军军部及两个师。张家口蒋军5万余人突围也被全歼。东线天津守军指挥官陈长捷企图凭坚顽抗,拒绝放下武器。1949年1月15日,天津被解放军攻克,全歼蒋军13万人,生俘陈长捷。17日,塘沽、大沽守敌5万人从海上南逃。至此,北平成为陆上孤岛。解放军百万大军云集北平城下,使20万守军陷于欲守无力、欲逃无路的绝境。早在战役开始时,解放军就向北平守军提出放弃无谓抵抗,接受和平解决的办法。北平守军取胜无望,仍然企图以战求和,因此,他们虽然开始“和平谈判”,却还犹豫观望。1月14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揭穿了蒋介石元旦文告中的假和平阴谋,蒋介石随即宣布下野。1月16日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发出最后通牒,指出:北平守军的出路一是放下武器,一是接受和平改编,否则将以“精确战术”攻城,破城之日,必将严惩。北平守军在这种情况下,由傅作义率领接受了和平改编,北平遂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历时60余天,蒋军被歼和被改编共52万余人。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历时142天的战略决战,蒋军被歼154万人,占其当时总兵力的42%,第一线兵力的90%。蒋介石赖以发动反人民内战和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面对进逼长江的百万解放大军和蒋管区内的人民反抗力量,处于四分五裂的蒋记王朝,它的最后覆灭,已经指日可待了。
(陈铁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