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他在探索“人的现代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5
第7版()
专栏:

他在探索“人的现代化”
殷鼎
他是一位埋首书斋而又能跳出故纸堆的学者,是潜心探索社会现状和未来的思想家。他特别致力于研究人的现代化问题,并著书立说,提出了令人注目的见解。
这位学者,就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国际关系学会副主席、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阿历克斯·英克尔斯博士。
足迹遍四方的学者 英克尔斯出生于纽约州,今年63岁。1949年,他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自1957年至1971年,他一直在哈佛大学执教,担任社会学教授。自六十年代初,他骤然把全部研究工作转向国家实现现代化问题上,焦点集中于“人的现代化”。他参加了哈佛大学组织的有关现代化的社会与文化方面的调查计划,历时10年,足迹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访问的人数达6,000人之多。他与大卫·史密斯合作,将研究成果写成《走向现代化》一书,于1974年出版。此书最早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人的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思想,引起普遍关注。
国家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今年春天,英克尔斯应邀来我国访问讲学,中心题目正是“个人现代化”。他说:“我特别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严酷而又带有国际性的事实:许多急切寻求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虽然采用了国外卓有成效的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仿效过最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和方法,而结果却成效甚微甚至失败,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先进的设备仪器、技术资料和管理制度,形同废铁和空文。我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主要原因,在于那些国家中执行管理制度的人和运用着最先进科学技术的人还不是‘现代人’,他们还没有实现由‘传统的人’到‘现代化的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正是现代经济制度和科学管理所必需的。于是,我们开始着手研究并提出‘人的现代化’”。
英克尔斯以自己多年的调查研究证明,当代的人并非生来就会成为现代化的人,但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能使他们转向现代化,并且人们在一生的任何阶段上,都能够经历这种由传统的人向现代化的人的转变。
通常,人们总是只看到现代化国家最鲜明的特色是普遍的工业化、都市化、管理组织化、普及的民众教育、高速的交通运输和通讯系统等。英克尔斯却要深究一步——创造了这些现代化国家特色的人们有什么特色?
“现代人”的特征 人为万物之灵,研究人,转变人,是十分困难的事。英克尔斯博士却知难而进,大胆地提出:“现代人”应是至少具有12种特质的综合体,显著的特征是: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动方式,适应社会的各种改革和变化;能理解不同意见,头脑开放,容得下反对意见,并尊重和认真考虑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不囿于成见,不因袭传统,敢与陈旧的智慧和教育内容挑战;守时,惜时,讲求办事效率;乐于让后代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选择离开习俗所尊敬的职业,不横加干涉。“现代人”还应该越来越互相尊重,相互信赖。
英克尔斯首先提出工厂是培养“现代人”的最有力的学校。现代生产所要求的不断革新发明、专门技术等,强有力地促进着置身其中的人们“现代人格”的形成。
近几年来,随着他思想向前发展,今年又有一部新著问世,书名是《探索个人现代化》。作者在此书中的研究重心已转移到“现代人”在作为社会成员、国家公民和家庭成员时所能起的社会作用。新著的出版,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有的评论指出:“英克尔斯在六个发展中国家所进行的个人现代化研究——它的本质、根源及后果,是当代社会科学中少有的最重要的调查研究。任何希望理解工业革命给人带来的后果的历史学家或社会科学家,都必定要涉及它。……”
预料中国“巨龙”将腾飞 英克尔斯博士对中国怀着友好的感情。他对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重视社会调查的治学方法极为敬重。他极为珍惜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年轻人。记得他临离开中国前,专门为他的中国学生们举行晚会,与青年们联欢、畅谈,希望他们成为建设现代化中国的一代栋梁。
英克尔斯夫妇都格外喜爱中国的风筝。他们曾在今年的海河之滨风筝比赛大会上度过了整个一个下午,一只龙型的大风筝给他印象尤深。他意味深长地说,待下次再来中国时,就会看到一条真正的巨龙腾飞在世界上。(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