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新的追求——记湖南临澧县农村的“科学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6
第2版()
专栏:

新的追求
——记湖南临澧县农村的“科学热”
本报记者 曹光晖 本报通讯员 吴学然
湖南临澧县农业技术学校要招收自费学生了。消息传出,农民奔走相告,成群结队地赶去看招生广告。计划招生100名,结果前来报名的,仅高中毕业的回乡知识青年就有600多人。眼前的变化,使人们回想到三年前的情景。那时,农民所要求的是尽快解决温饱问题,如今情况大不一样了,农民不只是追求吃、穿、住,而且重视了智力投资,追求科学技术,以便把致富的步伐迈得更大些。
县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说明了这个问题:1979年,全县只销售科技书籍2万多册;1980年增加到4万多册;1981年上升到14万多册,去年增到21万多册,今年的销售量预计可达30万册左右。近四年来,平均每个农户购有8册农业科技书籍。全县82%的农户订阅了《湖南科技报》、《湖南农业》和《农业科技通讯》等科技报刊。
请“能人”不如自家学技术
临澧农民把农技干部及有生产技艺的能工巧匠、行家里手叫“能人”。这些人出门有人请,到家有人等,田头有人问,说话有人听。一些有见识的农民见到这种情景,下决心学文化,钻科学,四出拜师求艺。
文家公社古堰大队李家生产队社员熊世金,只有高小文化,十分热心学科学。他订阅了十种科技报刊。为了能安静地学习,他在家里专门搭了个阁楼,有空就上楼,几年来一直如此。他运用学来的科学知识,率先办起了沼气池,兴建了小果园,改造了承包的低产田,成了生产队粮食单产和家庭收入最高的农户。他还帮助大队发展了沼气事业,改造了园艺场,使多年不结果的桃树、柑桔果实累累,连年丰收。佘市公社佘市大队社员王满堂,过去只会犁田耙地。1981年,他在承包田里,不看苗情施化肥,造成减产。从去年开始,他自己订了和买了10种书刊,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时间学习,逐渐由种田外行变成了内行。去年,他家的责任田,粮食平均亩产1,470多斤,比上年翻了一番;总产达到19,000多斤,交售国家15,000多斤,成为科学种田的示范户。
补上“知识化”这一课
自从农村掀起了“科学热”,谁懂得科学技术,谁的威信就高。越来越多的干部带头学科学,用科学。望城公社永安大队党支部书记李长发,过去群众说他:“不看书,不看报,吵吵闹闹当领导。”近两年来,他认真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自费订阅了四种科技报刊,还购买了一些农业科技书籍,决心尽快补上“知识化”这一课。他把学到的知识,首先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实践,取得经验后,及时传授给群众。群众见李长发讲的、做的切合实际,都乐意听,照着办。由于推广了科学种田技术,全大队去年大增产,户户获丰收,人均分配收入由几年前的80元左右猛增到400多元,成为全县有名的富裕大队。李长发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
象李长发这样的干部各公社都有。县社积极抓好干部队伍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成为学科学、用科学和传播科学的热心人、带头人。官亭公社去年以来,就办起了业余技术学校23所。
干部们有了科学知识,领导农业生产得力得法,对全县生产连年大幅度增长起了重要作用。群众说:“领导懂行,临澧变样;科学种田,越种越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