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演员的风格——记昆剧表演艺术家张继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6
第5版()
专栏:

演员的风格
——记昆剧表演艺术家张继青
丁修询
张继青是建国后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她努力吮吸着民族传统文化给予的极其丰厚的营养,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攀登。她的艺术成就,不仅在国内得到承认,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去年她在意大利演出后,就有人慕名从欧洲专程来到南京,一睹她的艺术风采。她在艺术上的成就并非偶然,除了新中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给她提供的客观条件以外,她的内在因素也起了重要的作用。这里从几件小事谈起。
张继青为人正派,办事公道,谦虚谨慎。1982年10月,由她主演的《痴梦》去意大利访问演出。其中有一个配角最早是由她丈夫姚继焜同志担任,近几年来改由另一同志扮演。这时,有人提议仍由姚继焜出国演出。到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去,这对一个演员是有吸引力的。可是,她理解自己的丈夫,正确地对待了这件事——在党支部会上严肃提出仍应由后来配戏的演员出国。她说:“要是有利的事尽给自家占了,以后我怎么和别人合作?”组织上考虑了她的合理意见,大家心中也莫不称道。
她演戏、为人,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痴梦》是她的代表作,自1960年学演此戏以来,至少也演出150场以上了,可是每次演出以前,她一定要配乐排练。她常说“熟戏要生演”,所以只要通知有她演出,同志们就知道准要响排,不可马虎。她严肃地对待工作和事业的作风,已经在全院起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当她还是学员的时候,就接受了“要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的教育,并成为她的信念。她在艺术上之所以能够取得相当高的成就,和恪守这样的信念有密切的关系。她从来不离开塑造角色而去讨好观众,决
不弄花哨,走捷径。《痴梦》一剧结尾时,可以处理作崔氏疯疯癫癫地笑着下场,因为这样看来能使观众产生更多的兴趣。但是张继青却在指着“破壁残灯零碎月”之后,无力地轻声抽泣下场。她认为这样做虽然可能得不到观众更多的“欢心”,但是角色当时的心情,应该如此,离开角色就是虚假!
她是名演员了,但对别人十分尊重。《泼水》
一场,原来一位导演设计她穿的是粉蓝色的褶子,与头顶戴的一朵大红花相映衬,相当鲜亮、好看。可是后来另一位导演提出:这时的崔氏有些疯癫了,不能这样漂亮,还应该穿一抹平的黑褶子。作为一个女演员,谁不想在舞台上多给人们留下一些美丽的风采呢?黑褶子诚然是不漂亮的,但一经导演提出,她毫不犹豫地照样做了。虽然穿的是一朵花也没有绣上的黑衣衫,可是人物的悲凄遭遇却更加扣动人心了。成功是属于诚实人的。
前些时,戏曲界受到一些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冲击,在师生关系上,也不无影响。张继青是昆剧前辈沈传芷的得意门生,她很尊敬老师,但她不搞庸俗的师徒关系。她认为,尊敬老师的最好办法,是把老师教的戏认真学下来,演好它,使昆剧事业得到发展。给她教过戏的姚传芗老师对此印象很深,他说:“我从来没有遇到这样踏实的学生。”《牡丹亭·寻梦》一般只要学四支曲牌也就可以了,可是她却把十几支曲牌全部学会,演的婉转缠绵,成为她的“三梦”佳作之一。“传字辈”老师们莫不满口称赞她的演技和为人。
她并没有比别人更好的天赋,相貌平常,嗓音也小,初学戏时老师说她象小猫叫。可是她听党的话,刻苦学习,练功、拍曲一遍不少,学文化,导演从表演基础知识教起,还教
“斯坦尼”。剧团天天演戏,还下乡,她不仅扮小丫头上台,还在《秦香莲》里上个小太监,有时人手不够,还在鼻子上涂上“豆腐干”反串个小花脸……她是在大负荷量之下迈步前进的。开始,年老的教师说:“你们要唱出去,替我们争口气。”那时她努力学习、认真演戏是为了不辜负老师们辛勤栽培的苦心。后来随着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和年龄的增长,她逐渐明确演戏不是为了报恩,也不是为了有口饭吃,而是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责任,是为人民服务。特别是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更明确地认识到应当为党和人民的文艺事业奋斗终身,更加踏踏实实地为昆剧艺术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她患有胆结石病,疼起来冒着汗、咬着牙,但她稍歇一会儿,坚持排练。这样的事不止一次有过,可是除了她的丈夫了解内情,暗暗心疼以外,她竟不使别人觉察出她在遭受病痛的折磨。事后她说“我学戏三十年,没有作出什么成绩,年岁不等人,真有紧迫感,不拚不行啊!”由于她的努力,党和人民给了她巨大的荣誉,可是她还是那样踏踏实实地勤奋工作和学习,作风还是那样朴实。一位初次见她的人惊讶地说“在台上那样光彩照人的艺术家,在生活里竟是这样朴实!”诚实、勤奋、走正路,这就是张继青的风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