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开国前后的信息》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6
第5版()
专栏:

《开国前后的信息》读后
凌亢
我虽然每天读报,并且对于报纸上某些冗长的通讯和情节描写偶有别扭之感,却因未曾研究过新闻写作,和新闻专业隔行,所以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最近得到李普同志的新闻作品集《开国前后的信息》,留心读了一遍,我的感觉忽然有些明朗化起来。李普同志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热心于这项紧张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至今“文锋未钝老犹争”,是颇有些事业心的。这本包括电讯、报道、特写、通讯、人物印象记等品种的文集,是作者自日本投降以后至建国初期的一部分作品,按时间和内容来说早已成了历史、成了“旧闻”了,但从新闻写作的角度来看,仍不失为值得研究的“新闻”。这表现出了它的生命力。这本新闻文集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尚简短而戒冗繁。人们读报纸和读别的什么东西不大一样,总想以最短的时间获悉当前最急需知道的事情。所以新闻贵短,这是新闻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作者对于这一点自我要求甚严,以惜墨如金自勉。本文集所收集的电讯、报道,最短的不过一二百字,二三百字。如《山东的问题》,偌大一个题目,只一百三十个字就把当时山东的要害问题揭出公之于众,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注意。报道《冀鲁豫战场形势》、《八路军的战法》等,也都不过千把字,而眉清目明。而当时一些重要的叱咤风云的人物的印象记,亦仅费二三千字,就个性突出,跃然纸上。象《揭开大反攻的序幕》和《开国大典》这样的世界重头新闻和划时代的历史盛举,作者着笔也都不超过一千字。这,没有一定的功力是不行的。他的功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政治识见。新闻记者固要重德,更要有识。有识,才能凭借政治敏感和判断力,捕捉新闻;才能要言不烦,着墨不多,而引人入胜。文集中记述军事权威人物对敌我的分析以及对战局的展望,虽是寥寥数语却抵得上洋洋几篇大文,这是作者的短新闻受人重视的要诀之一。二是概括能力。文集中的一些特写、通讯,是作者根据大量现场材料,
下了相当的取舍概括功夫写出来的。看来概括能力(这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是新闻记者所不可缺乏的。有人对新闻通讯只重形象思维能力而轻视理论思维能力,这是一弊。作者说,“短也有短的难处”,一点不错;不过我还想补充一点,最难者还在于不识新闻的短为贵。现在报纸上好的短新闻固然不少,但是,把短的内容拚命拉
长的东西更多,而且有越多的趋势。有的报纸特辟“简短新闻”栏,但其意并不在奖掖、提倡写短新闻,而是把
“短”和“不重要”视同一律,所以总是放在报纸的偏僻处。这样的“简短新闻”栏我看不如改为“零讯”栏,较能维护简短新闻的声誉。
第二,写通讯、特写、人物记等注意符合我国文字的要求,重视新闻价值。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的。新闻记者不同于历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也不同于报告文学家,更不同于相声说唱者。新闻记者有新闻记者的特点,就是要求严格地真实地报道当前的事态及其中的人物活动,并且力求有现场感,使读者感到好象是随着记者一道进行采访。记者的分析、判断、评价、褒贬则从新闻事实中自然地引出,这是最能说服人的。作者收入集中的不少篇通讯、特写、人物记,都有这个特色。写陈毅将军在百战风暴来临之前的从容谈吐,写刘伯承将军在歼灭蒋军十一个旅的同时完成十万字的《合同战术》一书的校译工作,都是新闻手笔,而又见出重大的历史价值,作者向我们介绍“文摊”文学家赵树理,一个“唯一穿长袍的”知识分子的革命道路,以及描写反面人物如豫北土霸王们的王国及其京城(一如古代封建诸侯的城堡),都显示出新闻手法的感染力。作者的描述是很有趣的,然而,这是新闻描述,与文学描述是有区别的。我以为,所谓“新闻文学”的提法不足取,这多少有点使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混同。作者很重视自己作品的新闻价值,我以为这是对的。他慨叹现在有些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过于看重通讯,忽视甚至看不起新闻,而写通讯又往往不适当地借重于文艺笔法。作者声明:他的这些新闻作品在当时主要是写给非解放区的人们看的,而他尊重新闻的要求,重视新闻价值,恰恰使这些作品在非解放区人们中间,特别在青年中间起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因为,人们相信它们的描述是真实的,是向他们披露事实的。衡量新闻价值,首先就是要看这些新闻作品能否真正以事实说服人。
这本书当然不是一本完书,但是,现在出版这样的新闻作品集子的恐怕为数不多,至少在我是初见。新闻作品在我们国家的出版物中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愿这样的集子越来越多,并且受到重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