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一则泄洪新闻引起的议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6
第8版()
专栏:

一则泄洪新闻引起的议论
余放
气候异常,长江中下游接连大水,党中央、国务院紧急指示“防御特大洪水”,沿江军民奋身抗洪抢险。这些自然会成为报刊的重要新闻题材,而报刊的新闻,也自然会传达举国上下的关切、奋战、顾大局、同安危的心情。这是勿庸细表的了。然而也有别样心情和别开生面的报道。比如有家报纸在头版登了一个加框的、独家采写的专电新闻:标题曰:《新安江电厂大坝昨起泄洪 万余群众观赏奇景》电文劈头第一句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瑰丽雄奇的景观”……“真实地再现了”。接着便是“好似千万条狂怒的巨龙,挣脱群山和大坝年长月久的封锁,奔腾呼啸地冲向滚滚东去的大江”的描绘,并赞叹这是“足以令人惊心动魄的人间奇景”。还渲染了“当地万余名群众怀着寻奇探胜的心情,分聚在两岸山腰上尽情观赏”的气氛。幸而文末有一句“泄洪是降低水位,保护堤坝安全的必要措施。省、市、县党政领导人和有关单位负责人在现场参加泄洪指挥”。否则,真会使人不知是什么心肠人发来的专电了。
尽人皆知,在“新安江大坝泄洪”的背后,是揪动人心的灾情。新安江大坝,十七年来平静蓄水,由于近来连日暴雨,水位猛涨,大坝面临险情,下游地区危在旦夕,如今为了保全大局减少损失,不得不忍痛泄洪。在这样的情景里,哪里生发出来的这种巨龙挣脱年长月久的封锁,奔腾呼啸向前的自由奔放的心境?随着库水一分一秒的排泄,下游成万顷良田将付之汪洋,许多人被迫已迁离家园,“滚滚东去的大江”上正漂浮着青青的禾苗……这算是什么样的“人间奇景”?即使李白再世,怕也不忍看作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瑰丽奇景的“再现”的。至于两岸半山腰上聚观的上万名群众,是否会都象记者那样“怀着寻奇探胜的心情”来“尽情观赏”这“人间奇景”的大可存疑。因为我就听到有的老百姓读了这条新闻很有点生气,说“写稿和编稿的人是‘城隍山上看火烧’”。而我接触到的在现场的一些领导人都是忧心忡忡,反复衡量得失才作出决定的。倘说这新闻显露了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情,未免有些过分,我们的记者、编辑决不至于心硬如此。但说这是观景的不知受灾的苦,两情相违,总是有口难辩的了。那些为了保全大局慷慨作出牺牲的灾民们对于这种“尽情观赏”者该给以什么样的评价呢?
过去,写新闻、写作品、看问题是很强调感情和“立足点”的。如果排除掉那种以政治需要来任意曲解和捏造事实的“左”的流毒,这“立足点”和“感情”至今还是要讲的吧。我并不是说象新安江大坝泄洪这样的新闻只能以沉重的心情来写,而不能以高昂的情调来写。只要同广大群众融成一片,安危、甘苦共之,那就会写出另一番心情和景象来。比如大坝能使特大洪水按照人民的意愿东去,这本身就是值得赞叹的。但这是洪水听命于人的驱使,而并不是什么怒龙挣脱封锁获得了自由;这是人民回天之力的表现,而并非什么大自然创造的人间奇景。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为了把新闻写活,增加可读性而作的一种新颖写法的尝试。尝试我赞成,但要考虑群众感情。决不能“我只管我的观赏,哪管你洪涝不洪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