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作出贡献——访“库辛加—菲克莱拉”农学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7
第6版()
专栏:津巴布韦通讯

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作出贡献
——访“库辛加—菲克莱拉”农学院
新华社记者 关云秋 赵绮娴
在年轻的津巴布韦,“库辛加—菲克莱拉”这个名字犹如当年的“齐母兰加”(武装斗争)这一战斗口号一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鼓舞着津巴布韦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的未来。最近,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访问了“举库加—菲克莱拉”农学院。
当我们来到这所学院,迎面是一幢幢白色建筑物,窗明几净的教室,简朴舒适的学生宿舍,宽敞豁亮的礼堂,整洁的教职工宿舍,在绿树花草掩映下整个校园显得恬静安谧。
院长马文杜在办公室里热情地接见了我们。他介绍了巴纳纳总统关心学院建设的情况。他说,巴纳纳认为,在整个国家建设蓝图中,最重要的工程是建立一个“全国训练中心”,培养一批致力于部族团结合作、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干部。1980年4月津巴布韦宣告独立后,总统为这件事情作了种种指示与安排,一会儿找教育部长谈话,一会儿又同农业部长商议。他风趣地说,这学院的名字也是巴纳纳的“杰作”。为体现办校方针,总统给学院起名“库辛加—菲克莱拉”。“库辛加”是肖纳语。“菲克莱拉”是恩德贝莱语,两个词一个意思。即“坚忍不拔”。这个名字既象征着津巴布韦两大部族肖纳族和恩德贝莱族的团结,又标志着津巴布韦人民奋发图强建设国家的决心。因此,人们把这个名字看成是“希望和发展的象征”。
巴纳纳对学院的建设十分关心,亲自参加建校劳动。说话间,马文杜院长拿出学院的旧址图片。他说,这里原是荒废了的一个白人农场,到处是荒无人烟的灌木丛。他回顾了建校学员的艰苦创业的经过。他说,建校初,学院工地上仅有的是两顶破旧帐蓬。中午烈日酷晒,帐篷内如同蒸笼,一进去就浑身是汗,入夜晚风吹来,帐篷象“风斗”一样,住在里面的人无法入睡。但在“库辛加—菲克莱拉”精神鼓舞下,学员们清除了上万棵丛蔓的野树,搬走了几百吨乱石碎片,硬是在荒凉的原野上建设起这所设备比较齐全的新型的学校。
这所学院的建立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一次申请报名的人数就有八千多人,其中有过去的自由战士、社会青年。为了保证学员质量,学院领导同各省市青年组织密切合作,经过一星期考试和严格挑选,第一批录取了72名学员。目前,在校学员有200人。明年,学院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到500名。
现在,学院分设两个系:农业和商业。农业系的课程包括田间管理、畜牧家禽、农业机械和合作社等。商业系主要为机关企业培训秘书和行政管理干部,课程包括打字、速记、会计和行政管理。学员除了学专业课外,还要学习基础知识和时事政策。这所学院与一般大专院校不同之处,就是重视实践。学院规定三分之一时间学理论,三分之一时间实习,三分之一时间参加农业劳动。
“库辛加—菲克莱拉”农学院,既是培养建设人材的场所,又是一个朝气篷勃的师生合作的实验农场。据陪同参观的津巴布韦农业专家齐索罗介绍,学院拥有500公顷牧场和400公顷可耕地。学员去年种植的玉米,每公顷产量达6吨多,超过当地商业农场的平均产量。学院生产的鸡蛋,供应两百公里附近的医院和旅馆。学院产的牛奶,除满足本校师生需用外,多余的奶供应附近居民。目前,政府每年向学院拨出39.3万津巴布韦元经费,而学院每年可向政府上缴32.5万津巴布韦元。这就是说,学院80%的经费是来源于自力更生。
办校最大收获是不断向国家提供建设人材。院长高兴地对我们说,自从学院开办以来,已向部队、学校和政府机关输送了350名干部。这些毕业学员受到接受单位的欢迎。如派到秦东杜马难民学校的两名农业技术员,就在帮助该校贯彻教育同劳动相结合和自力更生的方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这所难民学校在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方面成为全国的榜样。
根据学院提供的名单,我们采访了输送到政府部门的一些秘书和打字员。他们熟练的打字技术和井井有条地处理工作,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在采访过程中,他们都自豪地说:“我们是‘库辛加—菲克莱拉’农学院的毕业生。”这表明,“库辛加—菲克莱拉”农学院为津巴布韦培养建设人材作出了贡献。(附图片)
韦巴布韦马祖伊柑桔种植园位于首都哈拉雷以北30公里处,有果树30余万株,被称为非洲第三大桔园。图为该种植园的工人在收摘新桔,准备运往市场出售。   新华社记者 关云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