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种草种树 治穷致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8
第2版()
专栏:

种草种树 治穷致富
本报评论员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和丘陵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山区资源丰富,多种经营门路广阔,如何利用山区优势,开发山区资源,对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不少地方的党委都把山区开发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制订规划,提出措施,有些已获成效。山区建设问题很复杂,各地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对山区开发的着手处和着眼点有所不同是对的,但有一个共同的带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要十分重视生态平衡。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地方,恢复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山区的首要一环。不论什么地方的山区开发,都不能重复历史的错误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林牧副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关系人民生活和造福子孙后代的根本大计,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
过去,“向荒山进军”,“要高山低头”,搞“人造平原”,毕节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特别是片面抓粮,陡坡开荒,毁林造地,使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加上铲草皮造肥料,洪水冲刷,岩石裸露,致使生态严重失调,违犯了自然规律,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当时越是积极的地方,遭受的破坏就越是严重。贵州学大寨的典型——赫章县,就是毕节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毕节地委回顾了以往的教训,突破了“左”的框框,扭转了单一抓粮的方针,从指导思想和领导方法上实现了根本转变。
中共毕节地委用恢复和保持生态平衡的观点,指导山区建设,这一经验很值得重视。他们总结了本地区造林、种草、绿肥地免耕法和一系列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经验。从单纯抓粮,毁林开荒,到造林、种草,全面发展;从单一抓粮到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从恶性循环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转变既顺应群众意愿,又符合山区建设的客观规律,使毕节山区的贫困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过去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决不只毕节一地。因此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正确分析各地自然情况,从实际出发,对山区进行综合治理,林牧农副全面发展,草、灌(木)、乔(木)相结合,治山、治水、造林、种草,这个经验,对广大山区是有普遍意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