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一个建设中的新能源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8
第5版()
专栏:

一个建设中的新能源村
本报记者 袁定乾
天刚傍晚,新埠大队第三生产队的沼气发电站就开始送电了。一刹那,家家灯火,饲料粉碎厂、蚕房……整个村子显出了活力。
新埠三队是广东省顺德县勒流公社一个燃料缺乏的村庄,科技工作者同当地农民密切合作,正在进行开发新能源的试验。最近记者访问了这个有88户的村庄。它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水网地带,以生产塘鱼为主,辅以甘蔗、桑茧、香蕉。这里土地不多,仅有的蔗叶和蕉叶也多用来喂鱼。过去,一般农户每年有五六个月没烧的,生产队蚕房保温和蚕茧烘干用煤也非常困难。1979年,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帮助新埠大队建起科研站,试验建设新能源村。现在已经初见成效。
新能源村几乎家家有沼气池,除用沼气烧开水,还能做两顿饭。社员吴骚文家建有一个6立方米的沼气池,已经使用快四年了。他家6口人,有沼气之前,每年要去广州买煤1,500斤至2,000斤,花钱120元至130元。他告诉记者,现在再不用买煤了,光沼气可解决60%的燃料,不足部分烧些蔗叶。三队副队长李行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往年几乎每户都要有一个强劳力外出一个多月搞燃料,有了沼气,全队一年可节约燃料10多万斤,节省劳力10多个。
沼气发电站建在一幢两层的楼房里,楼下安装着一台12千瓦、20马力的发电机,楼上放着两个大气袋,每个约可贮存50立方米气。发电的沼气是从几十米外的生产队猪场通过地下管道送来的,那里建有7个大沼气池,总容量为235立方米。队里的蚕房紧靠电站,便于利用发电余热、沼气红外给蚕房加温。电站从1980年1月正式发电,三年多来已发电2.5万度,现在每月可发电25天以上,每天供电两三小时,总共有110户社员(包括邻队)用它照明。有的社员还用沼气电来开电扇、电视机或用电饭煲做饭,电压很稳定。
太阳能的利用,在这个村庄是近两年才开始的,它同沼气配合,起到了多能互补的作用。广州能源所为社员们设计了一种小型的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头一批有17户安装。今年又有一些农户用上了集热更好的新型热水器,把它安装在厨房的房顶上或者院内,早上添上水,中午以后水温可到摄氏四十度左右,用热水煮饭、烧开水或洗澡洗脚,社员把它叫作“节柴器”。猪场建有一台较大型的太阳能热水器,供应喂食百多头猪用的热水;蚕房则用太阳能干燥器来代替煤炭烘茧。
新埠三队使用沼气后,农户改造了厨房、炉灶、猪圈,在这个村庄,看不到一般农村常见的露天粪池,也没有缭绕的炊烟。随着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干燥系统的逐步建立,三队正在建设有四池一塔的供水系统,年内可向大部分农户提供自来水。开发新能源大大促进了环境卫生的改变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新的能源系统与当地传统的基塘人工生态系统紧密结合起来,社员把过去直接下塘喂鱼的猪粪和杂草先制取沼气,用沼气做饭、发电、照明,供蚕房加温、烘茧,再用沼肥养鱼、种桑、种蔗,沼渣还被用来养蚯蚓、种蘑菇。
新能源在新埠三队为什么能较快地达到实用阶段?记者同广州能源所农村能源研究组和新埠大队科研站的同志进行了座谈。他们讲了三点。第一、他们做到了与农民生活结合,与农村生产结合,与建立良性的循环相结合。第二、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武装了农民。第三、调动了农民节能的积极性,使农民乐意投资,不是只靠国家拿钱办点。他们的这些经验,在农村能源建设上,是有普遍意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