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三条九陌花时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8
第8版()
专栏:

三条九陌花时节
李天芳
提起洛阳,很自然地要想到牡丹。而我对牡丹,说实在的,并无特殊的喜爱。我总觉得这被誉为花中之王的花,不如玫瑰那样馥郁,也没有秋菊那样清雅。它的色彩不够丰富,花型又过分地雍容华贵了。
此次去洛阳出差,适逢牡丹盛开,又遇全城举办首届牡丹花会,一下置身于“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的盛况之中,居然一扫我于牡丹的种种成见,使我不知不觉地陶醉在洛阳一片浓重的春意里边了。
广州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素来享有盛名。但在北方,我却很少见过如此热闹的花会,也很少见过如此感人的群众性赏花的场面。我们去的时候,正是花会高潮。十字街头悬挂着迎接花会的横幅,商店门口陈列着绘有牡丹的彩图,整座城市喧腾着节日般的快乐。到处是观花的人群,到处是谈花的话语。其情其景,正象一首宋诗所描绘的那样:
“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开花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开,满城方始乐无涯。”
在洛阳,迫使我重新用一种目光认识牡丹,欣赏牡丹的,自然是王城公园。这里是今年花事最盛的地方,也是牡丹的种类和色彩集中表现的地方。那里不仅有比较常见的洛阳红,禾苗壮,还有粉的花蝴蝶,雪白的玉板白,名贵的魏紫、姚黄,极其稀有又深受大家喜爱的黑牡丹、绿牡丹……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颜色和花姿各不相同的牡丹,深感自己过去的种种偏见实在是因为见的太少的缘故。千万朵牡丹在这里汇成花的湖、花的海。让人感受到一种壮阔的美、群集的美、根深叶茂的美。我们去的时候,一阵小雨刚过,花瓣和叶子上还滚动着水珠。硕大的花和碧绿浓密的叶形成鲜明的对照,又和谐地交织相映。花是美丽的,叶也是美丽的。可以说,没有一种花能够象牡丹那样充分而完美地体现出好花需要绿叶扶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
一位年老的花工告诉我,今年出现在花会的牡丹有二百多种,王城公园内就有一百多种,还有几十种是初次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这些新育的牡丹,一部分已被花工们取了名字,还有一部分,是特意留下,请前来赏花的群众命名的。我们看见那些等待命名的花朵,都用丝线系着一张小卡片。我们也看见成群的人围着一朵花在品评、在议论、在推敲。有些老奶奶抱着孙子、带着儿女,一家几代争着抢着替花取名。一个不满意,再说一个。那情态、那兴趣就象为新生的婴儿在命名。
说到洛阳牡丹,人人都知道武则天贬花的传说。传说虽则是传说,但说得多了,说得久了,好象真有其事一样。这次在洛阳我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到洛阳为什么盛产牡丹?还是那位老花工笑着说:
“哪有则天皇帝贬花的事?不过是我们洛阳,地质肥沃,土层松厚,又不过分潮湿,这些都是牡丹特别喜爱的生长条件。所以洛阳牡丹比别的地方长得又壮又多。好比山东菏泽,也出牡丹。那里的药用牡丹多是单瓣儿。把这种单瓣牡丹移栽到洛阳,几年之后就象复瓣似的,花朵又大又鲜丽……”
这才是真实可信的道理。可是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贬花的传说,并且千百年来一代代地流传下来呢?我想,除去人们对那位女皇的评价不谈,这里更多地寄托着劳动人民对一种刚正不阿的品格的推崇;对某种不平遭际的深切同情。牡丹因为抗旨忤上,不惮淫威,被谪出京城,受到冷遇,但她又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地,迅速而茁壮地繁衍起来,以至成为国色天香。压在这里是坏事,却又变成好事。它有时可能比被捧、被宠千百倍地有利于生存,有利于成长。古往今来,生活不是常常显示这样的真理么?
徜徉在洛阳街头,看见那么多绚烂的花朵,如痴如狂爱花的人流,我觉得自己也时时被感染、被打动。中原大地,是我国古文明的发源地,同时又是灾难深重的土地。历史上,战争、瘟疫、天灾人祸曾留给它满目疮痍。人民在磨难和痛苦中挣扎。生活常常迫使他们携家带小流落他乡。但今天,我看见他们完全是另外的精神面貌和姿态了。在创造了日渐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他们强烈地渴望和要求享受崇高的精神文明,享受生活的色彩、芬芳和温馨。虽然那满口浓重的豫音,世代相传,至今不变,但人们已经不能用往日的眼光去看他们了。
我相信不要很久,洛阳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牡丹城。现在,从南方到北方,人们不是到处在种花、种草,用彩色和芬芳来装扮、美化自己的城市吗?它透露出一种信息。这信息在宣告,那种为时太久、极端枯燥和贫乏的生活已经结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