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日本的“技术城市”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20
第7版()
专栏:

日本的“技术城市”建设
马成三
今年4月末,日本国会通过了“促进开发高度技术工业地区法”(通称“技术城市法”),正式把1980年提出的建设“技术城市”的设想纳入落实的轨道。
所谓“技术城市”设想,具体说来就是以1990年为目标,在日本各地建设一批“产”(产业)、“学”(学校和科研机关)、“住”(住宅)三位一体的新型地方城市。这里的“产”,不是指一般的产业,而是专指利用尖端技术的新兴产业以及为这类产业服务的金融、流通和公共服务业;“学”,包括从事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公共研究机关及企业的研究所、工科大学(或大学的理工专业)、高等专业学校等;“住”,除了上述企业、学校和研究机关的职工宿舍之外,还包括文化娱乐场所和售货中心等。按照日本政府的设想,要把上述3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代表二十一世纪的生动活泼的地方城市”。
近年来,日本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上提出了两个口号,一个是“技术立国”,另一个是“地方时代”。建设“技术城市”,是日本政府为此采取的一箭双雕的措施。未来“技术城市”里的骨干产业,都是日本政府在“技术立国”的口号下大力扶植发展的尖端产业,即电子、生物技术、能源、新材料、光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新产业。日本政府期待通过充分利用地方的人材、技术和资源,集中地发展这些新产业,以增强地方经济的活力和实现整个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另一方面,把尖端产业分散到地方,对于实现新的产业布局和形成新的“定居圈”也有重要的意义。战后以来,特别是在“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在沿海地区重点发展钢铁、机械等重工业,造成了沿海大城市人口的集中。目前,在仅占国土总面积10%左右的3大城市
(东京、大阪、名古屋)圈里,集中了全国60%以上的工业和40%以上的人口,由此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住宅紧张和用水用地不足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多年来,尽管日本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至今收效有限。建设“技术城市”,将可以缓和或不同程度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值得指出的是,日本关于建设“技术城市”的设想是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为背景而提出来的。日本是个资源贫乏、产品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国家,六十年代在沿海地区集中发展钢铁、机械等工业,曾对其生产成本的降低、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起过重要作用。后来,随着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日本的工业产品结构逐渐朝消耗资源少、“轻薄短小”(重量轻、体积小)的方向发展,这就给在内地发展产业带来了新的可能。例如,一吨钢材的售价约为10万日元,一吨集成电路的售价则高达200亿日元;出口钢材须利用运输成本低的海运,而出口集成电路利用空运也照样合算。这就是说,与钢铁等传统产业不同,主要依赖技术和知识的尖端产业在厂址选择上伸缩性很大。此外,交通运输和各种信息传递手段的发达,也给在地方发展新产业带来了方便条件。
建设“技术城市”的方式,是以地方城市(3大城市圈以外、人口在15万至20万左右的地方城市)为“中心城市”,在其周围或建独立的新城,或建新城区。新城或新城区的面积计划为1,500—2,000公顷,人口4万—6万人。与日本以往的国土开发计划相比,建设“技术城市”设想的特点是强调以地方为主,充分发挥地方的作用。中央政府除了制订总的规划和提出作为“技术城市”候选地的条件以外,主要通过法律和财政金融手段来保证规划的实施。
建设“技术城市”设想一提出,就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迄今已有19个地方(如新?县的长岗地区、富山县的富山地区和兵库县的西播摩地区等)申请要做“候选地”,并制订了本地区的发展蓝图。目前日本政府正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预定在年内正式选定地点。
日本的这一设想在国外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意大利和西班牙已决定分别在意大利西部和地中海沿岸建设类似的城市。根据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要求,日本政府的代表还将在今秋召开的该组织的大会上介绍建设“技术城市”的设想及其进展情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