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造就大批又红又专的干部——祝贺《经济管理》刊授联合大学成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21
第2版()
专栏:

造就大批又红又专的干部
——祝贺《经济管理》刊授联合大学成立
薄一波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号召。实现这一历史任务的关键,在于人才,在于积极地培养出一大批同开创新局面要求相适应的各种人才。这一大批人才,既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又要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业务管理能力。只有造就出一大批又红又专的干部,实现四个现代化才有充分可靠的保证。因此,党中央把开发智力资源,造就大批专门人才,同积极进行以能源、交通为中心的基本建设和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并列为争取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工作重点。
大力加强干部首先是经济管理干部的教育和训练工作,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方面。目前,全国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干部有几百万,其中确有一批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人才,但总的来说,真正受过系统的管理科学教育的还不多,在实践中自学成才的也还是少数。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相比,同国际上的先进管理水平相比,差距还相当大。这是我们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我们应当十分重视这一现实情况。
要改善这种情况,必须依靠教育事业的发展,依靠大专院校提供一批又一批的经过正规训练的专业人才,在这方面,国家寄予莫大期望。但同时必须看到,在今后的十几年里,经济战线上的工作主力还是现在的在职干部,而这一代干部,其中包括受过大学和专科学校教育的在内,如前所说,其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那末,通过什么途径来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业务本领呢?进正规院校进修当然是个很好的途径,我们必须努力创造条件使更多的在职干部能够得到这种进修机会;但是在职干部的相当大多数,短期内还不可能得到这种机会。因此,我们应当广开学路,积极提倡和采用多种办学方式,保证教学质量,认真指导广大在职干部在自学基础上积极进修。
现有的职工业余大学、电视大学、函授大学等等,都是好的自学进修方式,这已为多年的实践所证明,而刊授大学则是个新创造。据我所知,刊授大学最早是《山西青年》在两年多以前开始创办的,我曾为他们题过“刊授大学”四个字。当时对这个办学形式是否有生命力,《山西青年》的同志们能否真正把“刊大”办好?我心里是没有底的。但我赞赏这个形式,还是给他们题了这四个字。全国共青团十一大期间,他们来谈过一次,我询问了情况,并给他们提了些意见,希望他们注意总结经验,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以高度的责任感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实效,取信于青年,取信于社会。
经过两年多实践,山西刊授大学虽然还有若干问题,但它不失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特别是去年陈云同志为他们题词:“刊授大学,前途远大”,给他们以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工作有新的改进。陈云同志这个题词,对创办经济管理刊授联合大学,也指出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应当说到,对刊大这个办学形式,有些同志担心面铺得太宽,指导力量跟不上,难以保证应有的教学质量。我认为,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对于刊授联合大学,我也考虑过是否办得仓促了点。马洪同志讲,这是经过将近一年的准备,花了很大的力量,这就很好。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准备,尽可能准备得周全些。这就是一种求实态度。说到这里,我想起二十年代中期,我们党内在进步的刊物上就讨论过什么叫“求实”的问题。斯大林著的《列宁主义基础》一书就讲过,列宁主义的工作作风,就是俄国人的革命胆略加上美国人的求实精神。关于什么是“求实”精神,当时,我们党的一位领导者举了一个例子,说比如办报纸或者杂志,几个人一商量,你写一篇,他写一篇,第二天找个印刷地方就出刊,这不能算是求实态度;若是美国人办的话,事先就要筹划资金,招聘编辑、通讯人员,考虑印刷、发行等等,没有准备好基本条件,他们是决不动手马上出版的。当然,我不是说要等到万事俱备才去办,但是总要准备得差不多才能干。办刊大是一番事业,对待人民所需要的事业,要有求实的态度,要有负责到底的精神,不然是办不好的。事在人为。只要认真去办,积以时日,刊授大学是完全可以办得好的,它的前途将是远大的;如果办得不认真,不得力,就会是相反的结果,决不会因为叫了个刊授大学,前途就自然远大、必然远大。
经济管理杂志刊授联合大学准备招收一部分注册学员,自学加辅导,时间比较灵活,这特别适合一些企业和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的要求。他们平时工作比较紧张,把学习时间完全固定下来,难以坚持,对他们多一点灵活性是必要的。当然,也不要失之于自流。
现在企业搞联合,你们办学也采取联合的办法,这是一种创造,比山西刊大前进了一大步。联合起来力量大。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许多研究单位、高等院校、经济管理机关、大型公司积极参加下,可以集中一批专家学者和有实践经验的干部,编写出质量较高的自学教材,又可以在全国各地设分校、辅导站,再加上有一套比较正规化的管理办法,这对于保证教学质量无疑是个很有利的条件。教学质量能否切实得到保证,是刊大这种办学形式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为了保证刊大的教学质量,我认为担任实际教学任务的,参加编写教材的,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的,都应当固定或相对固定一批专业力量,组成一支专业队伍;否则,如果主要靠临时找些人兼差,作为“第二职业”附带来办,他们的教学和办校时间又得不到切实保证,那恐怕是办不好的,不是长久之计。这个问题值得注意,但也不难解决,因为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雄厚力量作后盾嘛!有教育部门和各地社会科学院的支持嘛!有些退休离休的教学人员,他们有经验,身体还可以,也愿意在晚年继续做些事情;请他们来帮助办校,既不占编制,又不发工资(适当给些报酬是应当的),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搞教学行政管理的,总还要些年富力强、有志于此的同志。
刊授联合大学招收的学员大多数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学习不脱产,一面学习,一面工作;学员的自觉性都比较高(他们认识到不积极进修,不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就很可能干不下去了)。这是个特点。针对这个特点,要更好地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方针,使这批学员随着知识的与日俱增,不用等到毕业就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这是有别于正规大学的一个优点,要注意发扬这个优点。
刊授大学是个新事物。我赞助它,但并不怎么熟悉它。那末为什么要赞助呢?除了前面说的理由外,还从历史的回忆里得到启发。记得,在1925年开始的大革命前夜和大革命当中,有许多青年追求真理,渴求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当时的革命刊物就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许多革命者从这些刊物中间吸取了丰富的政治理论营养和在中国土地上进行革命的方法,再结合革命实践,他们很快成长起来了。在我们投身革命和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就得到过不少进步刊物的帮助和引导,例如《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等等,当时都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们还经常看瞿秋白、蔡和森等同志为上海大学编写的讲义,从中学到不少的革命道理。所以在这种意义上说,我也可以算作一名革命刊授大学的学生,从中受过教益;当时,受到这种教益的有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因此,我对刊大有一种朴素的亲切感。当然,如今时代不同了。但我想,只要认认真真去办,今天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办刊大,更可以在建设时期起到当年进步报刊在革命时期所起的某种相似的作用或者更大的作用,使比以往多得多的干部从中学到和进一步充实从事建设的本领。
刊授大学诞生的时间还很短,一切还有待于实践。刊大也如同确有前途的许多新事物一样,在它的成长初期最需要扶持。今天,有这么多的同志到会,包括书记处主管宣教工作的邓力群同志,教育部长何东昌同志,以及中央其他部门和北京市的领导同志,这是对刊大的有力支持。这种支持是很可宝贵的。有了这种支持,靠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有力领导,靠全体办校同志的共同努力,靠刊大全体学员的勤奋好学,持之以恒,我认为有理由预祝经济管理刊授联合大学取得成功!
(本文根据1983年7月19日薄一波同志在《经济管理》刊授联合大学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