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怎样走上了正确发展的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12-16
第2版()
专栏:

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怎样走上了正确发展的道路?
王纯
一、结合整风学习文件检查工作
全国合作社工作者代表会议以后,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各单位结合整风运动进行了关于合作社的政策和业务的学习,并检查了工作。
一年多来,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共发展了各类合作社三八六个,社员四五二、八一一人(九月末统计数),对于保证职工生活,配合国营贸易公司稳定货价,供应农村合作社的生活、生产资料,收购和扶植农副产品,都起了相当作用。但由于对合作社的性质、任务、方针认识不够明确,曾存在着资本主义经营思想,因之有些业务没有完全从社员需要出发,而是先从赚钱多少出发。本来对群众很有利的事,因为赚钱不多,就不积极去经营。在作一九五○年度供销计划时,不是从社员需要出发,而是以总社人员开支多少为业务计划的基础。由于单纯从开支打算,业务上存在保本和赢利观点,认为赚了钱也是为社员服务,资金扩大了,合作社才可以更好的给社员办事。因此在业务上不是想尽办法满足社员的需要,而是找理由经营非社员的生意,分散了合作社的经营力量,混淆了服务对象。对于经济核算制,也存在着一种错误看法,即认为核算制就是多赚钱。没有认识到经济核算制,就是要从积极满足社员方面去扩大销货额,节约各种开支,减少物品伤耗,尽一切力量减低成本,使社员得到比较便宜的物品。产生这些偏向的原因,是由于领导工作中存在资本主义积累资金的观点,不知从避免中间剥削和在企业化的经营中进行合理的积累资金。
二、整顿业务、克服赢利思想、面向基层社、面向社员
根据以上检查,我们工作中主要的缺点是资本主义路线的偏向。因此,我们在整社工作中,首先从业务整顿起。在整顿业务中,要从服务社员、满足社员需要,克服经营中的赢利思想为中心。我们的具体作法是这样的:
第一、实行上级社为下级社服务,基层社为社员服务的方针。合作法规定:“合作社应集中全力去满足社员的需要”。总社首先取消了门市零售和市场批发工作,集中全力为基层社服务。从八月到十月份,非社员贸易只占总销货额的百分之四·三,其中非社员部分主要是机关部队的油盐供应和一部分旧粮食和冷背货的处理。取消对非社员的贸易和面向基层社后,销货额不但没有减少,而且逐月上升。兹将七至十月份销货额与销货对象分析如下:销货对象 基层社 非基层社 总金额 销货额月别 金额 %金额 %增减指数七月份 八九· 七五二八 二四 一一八一○○
四亿 ·五% ·九亿 ·五% ·三亿·○八月份 一○一· 九○· 一一· 一○· 一一三九五·
六亿 ○%七亿 ○% ·三亿七九月份 一一五· 九四· 七· 五· 一二二· 一○三·
八亿 二%一亿 八% 九亿 九十月份 一四六· 九五· 六· 四· 一五三· 一二八·
五亿 七%六亿 三% 一亿 四
此外,商品由一千零三十一种减少到七百种,最近还要减少不必需的种类和牌号太杂的商品二百种。这样,资金力量集中到社员必需的主要的货品上去,可以节省六十五个工作人员,并加强了采购、运输、和核算部门的工作。同时,基层社对总社的关系也比较密切了。有一个基层社的干部说:“这次总社从方针上转变很好。如总社不转变,不但总社要垮,我们也得跟着垮。”
第二、根据社员需要,主动地有计划地实行定时、定量、定质、定价(比较低廉的)配售生活必需品,并在农村供销社进行收购社员的农产品。
从前我们在业务经营上是比较盲目的,没有计划的。社员需要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有什么,社员也不知道,多半是根据主观愿望和市场情况进行采购。既不能根据社员需要来进货,更谈不到满足社员需要。为了了解社员需要,我们进行了对工人、农民和学生经济情况的典型调查。
根据城内职工五十九户社员生活需要的调查,每人每月平均需要开支七五、八九八元(按八月十五日价格计算),其中粮食为三○·六一斤,合计三四、二六三·五元;副食品计二七、○三五·五元(计花生油、香油合计○·九四斤,食盐半斤,碱半斤,酱油一斤);日用品计七、○六二·九元(包括纸烟、火柴、肥皂、牙刷、袜子、毛巾等);煤球七六·三三斤,劈柴五·二四斤,计七、五三六·一元。因为职工收入不等,故消耗也不同。
按农民来说,日用品主要是食盐、布、棉、煤油、火柴、针线、煤炭等,春天需要粮食、籽种、肥料和杀虫药等生产资料。每个农民平均一年购买约八·五尺洋布,棉花半斤(主要是补充)。一盏灯平均一月需用灯油半斤。一人一年需盐二十斤,因为郊区一般农户皆自己作酱,多者三斗(每斗二十斤豆)少者一斗,每斗需盐十斤至十五斤。每户腌菜一百斤,需盐二十斤,火柴一月半包。这是一般日用品的需要情况。按郊区农村小学生的文具消费来说,每个小学生一月需铅笔二支,大仿本三本,作文簿半本,白报纸二本,合计二千元。
我们根据这些基本需要的情况,试行几种主要生活必需品定量、定时、定价的配售,首先从郊区作起(城内也进行了,如大米、苹果、白菜、土豆、白糖的配售)。例如郊区合作社第一次在一周中即配售出大米一二五、六五三斤,食盐一七八、四二五斤,布头九、九九○尺,棉花一三、一四九斤,配售总值四五、六七八万元,比市价便宜七、三二一万元,有四五、九八九个社员享受到定量、廉价的物资。
自从九月份开始至十一月十五日,二个半月来共配售各类物资总额五十三亿元。同时,结合供给社员必需品,我们进行了农副产品的收购工作,并在灾区由合作社组织熬硝,目前已收购四十万斤。
第三、实行产地采购、矿厂订货、自己加工、精打细算、降低成本。
为了保证供应比较廉价的物资,除了国家的优待外,必须改善社的经营工作。主动设法降低商品成本,是很重要的一环。
1、产地采购。例如第一次在长沙买大米回来后,市场批发价一、二五○元,而我们卖到社员手中每斤才一、一七○元。
2、矿厂订货。直接到盐滩买盐的成本八八·一五七元,卖到社员每斤九五○元,比市场便宜百分之一五·六。又直接和市企业公司订立火柴和纸张供应合同。这样货物来源有了保证,厂方也有了比较固定的主顾,使生产者迅速的、直接的、有计划的与消费者联合起来了,促进了质量的提高。如市企业公司翔凤火柴因为私人经营了一个时期,好放炮,划不着,在市场上原来威信不高,企业公司经营后质量已有改进,但在群众中还留下不好的影响,我们便向社员保证,如有上面缺点管换;企业公司同样向我们保证。这样,商品在群众中就容易取得信仰。
3、自己加工,既能保证质量亦能降低成本。例如面粉每袋比贸易公司优待价格尚便宜七八○元,全月加工十万袋即差七、八○○万元。短腰冬季厚线袜自己加工每只二、二七○元,如到市场则每只二、九四○元。碱块自己加工每块三二○元,私商批发每块三六○元或三八○元。自己办加工或加工厂是降低成本很重要的一环。 4、精打细算,降低成本。过去我们对计算工作是不够精密的,因此物品成本不能认真的降低。例如加工面粉没有烤干机以前,每百斤麦子只交七十三斤面粉,添设烤干机以后,每百斤交七十四斤面粉;全月加工六百八十万斤麦子,可多交六万八千斤面粉。又如运输环节计划得好,货物卸车后,即可不用倒仓,直接运到基层社,每袋粮食可节省十一两伏地玉米。石景山区运盐一车(三十吨),从车站上直接分配到基层社,每吨节省运费小米十斤,出入仓费二千元,合计共节省小米三百斤,合十二万元。每斤盐即降低成本七·二元。总社从河南运回麦十车,直接运往加工工厂,中间节省车费三九八万元。
因此,纠正了资本主义的经营思想,就必须加强经济核算思想,有了正确的计算,才有合理的经营。
第四、正确地掌握价格政策,规定合理的利润率。
价格政策的掌握是很重要的。价格政策的正确掌握,是资本主义与半社会主义经营的分水岭,也是合理经营的集中表现。合作社究竟应根据什么原则规定价格呢?我们采取的是原价加运费、利息、伤耗、包装折旧费,印花税再加百分之二的利润(这是最高额)为批发价。关于本市工厂订货,直接取货,不加利润或仅加利息,基层社的毛利最高不得超过百分之七。总社批发基层社的配售物品,一律统一价格,不许高,也不许低,这样既防止了个别合作社的提高售价的赢利思想,也保证了合作社的合理利润。目前有个别合作社发生原本来原本去,有的甚至赔钱卖;这是对长期利益及合理的资金积累认识不够的偏向。但主要偏向仍是赢利思想。
我们认为价格的规定不单是行情及批货人员的事,而是执行国家政策,服务社员的具体表现,因此负责人必须亲自审查和掌握才行。
三、主要收获和经验
一、开始克服盲目性,初步向计划性发展,加速了资金的周转。
取消非社员交易,实行定量供给,这是走向计划性的根本关键。正如基层社干部检讨时说,“进行非社员交易,主顾是不固定的。物价平稳时他不来,稍有利益可图他就来了,这样很难掌握。”只取消非社员交易还不行,必须实行对社员的几种主要物品的定量供给。如果让社员可以买到超出自己需要量的东西,合作社的计划也要被破坏的。
这样按社员定量的供应,就可以制订业务计划。根据这个业务计划,就可定出运输计划。货来到以前,即先通知各基层社应分配数量及价格,有的合作社事先做好需要统计,并准备好家具(如装煤油的小桶),货到车站即直接取走,免得出入仓库的麻烦,又节省运费。如石景山区的食盐由车站直接取货,即节省运杂费四三六、五○○元,运回后即分配,这样从天津运煤油,七天可以分配完毕,将资金转回来。社员根据价格和应该购买的数量,事先将款准备好了,更加速了资金的周转,也克服了购多销少或销多无货的矛盾。使业务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开始有计划的发展。
二、明确规定了服务对象,社员得到直接利益。
社员是不欢迎作非社员生意的。许多社员说:“不入社股的也一样买东西,谁还参加合作社呢?合作社经营非社员交易,稍有便宜就被他们抢先买走了,社员反倒摸不着;干部专门想挣钱,对社员的需要和利益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了。”北郊窑边村社员批评村社干部说:“合作社收购非社员的粮食,等我们到合作社卖粮食时,合作社没有款了,这是不合理的,应当首先照顾社员才好!”
定量廉价的分配,使广大社员得到直接利益。例如郊区在七天之内,将价值四五六、七八七、七四○元的物资,直接分配到四五、九八九个社员手中,可避免七三、二一○、二六○元的中间剥削。这样一来,社员关心着自己应得的利益,非社员也积极要求参加合作社了。
三、巩固扩大了合作社的组织。
定量分配以后,社员得到直接利益,想退股的不退了,已经退了股的要求重新入社。如石景山区固城衙门口的合作社,有的社员退了股,又背着玉米到合作社要求入社。金鼎山村群众原来参加北辛安村社,今春村长打算在本村成立合作社,把股金叫群众退出去了;合作社没有成立起来,群众又到北辛安卖花生,因不收非社员的,他们埋怨村长,并要求重新入社。股少的积极增股,没有入股的积极请求入社,地主富农也要求入社(因为取消非社员交易,买不到东西了)。入了股没有交股金的“名誉社员”,也积极主动交股金了。沟泥河村社在配售中,补交股金的就有二百七十一人,并新增加了三十股。郊区农村供销社自十月下旬到十一月上旬,新增加社员四、五九八人,占郊区原有社员的百分之六·一,增加股金米二二、九九○斤,占原有股金的百分之五·四。
四、开展了合作社的民主,密切了社员与合作社的关系。
在这次配售中,一般合作社都召开了理监事会、代表会或社员大会,对合作社方针进行了宣传和讨论。许多社员批评了做非社员交易不对,干部对社员服务态度不好。如西红门社员代表说:“过去发放农贷,干部不开会,办的不公平,以后不召开会,我们也要来。”旧宫村一个社员说:“这次合作社比过去好了,既给社员谋利益,又让大家讨论,多好!”东郊索罗营陈老太太找到合作社说:“通是社员,为什么配售布头没有我的呢?”社员对合作社开始感到兴趣,在配售中并提出新的要求,说是有了针还应预备顶针。她们还要求有鞋面布、擦脸油、短腰袜、花布等。有的社员提出,如煤油每斤超过八千元,合作社就应准备花生油点灯用。
合作社应关心妇女和儿童社员的需要,与社员当前最迫切需要的东西。这次配售的针,妇女社员很欢迎,对发动妇女社员作用很大。北郊关庄一老太太背着玉米去入股,首先问配售的针是否还有他的。西郊黑塔村一个老太太背着玉米去合作社入股,首先问棉花是否还来,如果来就入股,不来就不入了。此外,合作社还应当注意儿童的需要。关庄小学二十一个学生即订购各种本子一百一十八本,铅笔十二支,毛笔两支。有的小学生的家长未入社,小学生为了买本子,就拉着祖母去入合作社。所以经常注意妇女儿童的需要,对引导广大群众参加合作社作用是很大的。
四、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大部分干部对服务社员、克服资本主义经营偏向的认识还是不够,不积极去满足现有社员要求,而迷恋于非社员交易,企图单纯地用扩大社员的方法来弥补非社员贸易额部分。
有的干部把定量廉价配售,当成一般经营方法,没有认识到这就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的分配经营方针,是防止与克服资本主义路线和盲目经营达到计划经营,保证社员利益的有效方法。
有的干部对限量认识不够,不知道所谓定量廉价配售,就是主动地有计划地保证社员主要物品的需要。
有的合作社没有与组导工作很好结合,没有按照廉价定量定时办法进行,而是长流水的卖法,因此对社员教育作用不大。总的情况,目前是组导赶不上业务,业务赶不上群众需要。在积极满足社员需要下,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和社员组织工作,特别是合作社法的宣传更重要。应当时时刻刻警惕着资本主义路线在合作社中的发展,因为合作社本身还包含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因素,合作社路线正确的体现就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与统一。
二、贫苦社员入社问题。有许多农村中的贫雇农和城市中比较困难的工人职员,家里人多,参加合作社的人少。这样按社员分配以后,不入社的人口就享受不到权利,全家入社一下子又交不起股金,很是为难。对于这种情形,应该经过理事会讨论决定贫苦人入社,股金分期交纳的办法,否则将会使广大劳动人民被关在合作社门外。
三、按户配售还是按社员配售呢?基本原则应按社员配售,但有的带季节性的并且以户为计划单位的货物,应照顾到户的需要。如食盐在腌菜季节,按人配售不行,有的户腌菜多,有的户少。肥料是按土地和需要来决定,因此又应适当照顾季节性需要,将配售量适当提高,或者采取两种价格,除应得配售者外,想多用时可以到合作社里去买,但价格可以高些。现在就是这样执行的。
四、物资来源问题。几种主要物资应当经常地给予保证,合作社才能发展与巩固。因此,必须依靠国营企业和上级社,国家应当制定通过合作社的销售给以合理的优待。没有国家的扶植,合作社是不能发展和巩固的。新的优待办法应当早日公布。同时,必须结合收购推销农产品或副业产品,才能提高群众购买力,畅通城乡物资,使合作社的业务不致停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