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愿做“铺路石”——访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21
第7版()
专栏:访问记

愿做“铺路石”
——访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
章传根 毛继新
今年六月,在贵阳市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创作会议期间,我们访问了主持会议的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同志。
我们来到玛拉沁夫的住房,看到他中等身材,粗壮结实,岁月的艰辛和写作的勤奋,过早地在他头上留下了缕缕白发。
玛拉沁夫是党培养起来的少数民族作家,今年虽只五十二岁,应该在“中年作家”之列,但在文学园地里已经笔耕了三十多年。他的处女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是一九五一年发表的。一九五五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春的喜歌》,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以后,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上部)、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等作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短短九个多月,他发表了五十多万字的文学作品。
我们被他这种旺盛的创作热情所感动,情不自禁地问他:“最近又有什么新作问世?”玛拉沁夫摇摇头,笑着说道:“没有,现在是改行搞‘后勤’罗!”
作家说的“后勤”,是指为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做些组织、辅导和日常行政事务工作。从搞创作到改行搞“后勤”服务工作,这对于一个正当盛年的专业作家来说,可是一个很大的变动,也经历着严峻的考验。
一九八○年春,玛拉沁夫来北京工作。三年多来,他全身心地投入了民族文学的“后勤”服务工作。由于组织行政工作的繁杂,他很少有时间“经营”自己的“责任田”,就连前几年动笔的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下部至今未修改定稿;搜集整理的二十二个短篇小说素材也还没有下笔;多年积累准备写长篇小说《忽必烈汗》的历史资料仍夹在笔记本中……
在交谈中,一位朝鲜族编辑告诉我们:这几年来,玛拉沁夫和其他有关同志一道,为繁荣少数民族创作作了不少工作,一九八○年夏天,他积极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的筹备工作;一九八一年一月,他四处奔走,筹备创办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文学期刊《民族文学》杂志;四月,他积极倡议在中国作家协会讲习所办起了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去年和今年,他分别在昆明、贵阳组织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创作会议,亲自辅导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的创作活动。除此以外,他还走遍了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了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情况,组织和审阅稿件,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创作人才。为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他心甘情愿做一块“铺路石”。
鄂温克族青年作者乌热尔图就是玛拉沁夫通过文学书信和办民族文学创作班而发现的。这位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作者,在玛拉沁夫等人的帮助下进步很快,他的《一个猎人的恳求》、《七岔犄角的公鹿》分别获得一九八一年和一九八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被吸收为中国作协会员。
就在我们访问的这段时间内,先后有好几个人进来找玛拉沁夫:哈萨克族青年作家送来厚厚的一叠稿子,白族女青年作家拿走了被圈圈画画的中篇小说,朝鲜族诗人夹着一个本子走了过来……玛拉沁夫告诉我们,这几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兴旺,人才辈出。据统计,全国作协中的少数民族会员,三年前只有一百二十四人,现已增加到一百八十六人,加上各分会的少数民族作家会员总共近千人。
讲到近几年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出现的大好形势时,玛拉沁夫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激动地说:“出现了这样好的形势,真叫人高兴,只要我们民族文学兴旺繁荣,牺牲一点个人时间,自己少出些作品,又算得了什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