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按社会需要组织生产——五论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22
第1版()
专栏:社论

按社会需要组织生产
——五论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一些企业面向市场,摸清社会需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很快由“揭不开锅”变为生意兴隆。上海和丰织造厂请用户“点菜”搞活经营的事实,充分说明走按社会需要生产这步棋,就全盘皆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产什么,你销什么”;“我卖什么,你买什么”;“产品既有积压,又有脱销”,这是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个弱点。近几年强调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不按照社会需要生产的状况开始有所转变。但是,目前很多工业企业仍是自上而下地按行政系统规定生产任务,有些领导部门和地区在制订计划时,不是首先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首先确定产品的增长幅度和总产值指标,然后才考虑生产什么品种、规格的产品,再加上主管部门对社会需求情况缺乏深入调查,制订的生产计划很难符合社会的需要。计划一旦下达,企业就得贯彻执行,某些产品尽管早已超过社会需要,主管部门不调整计划,就得继续生产,这是形成产品不适销对路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是,有些企业干部对上级负责多,对用户负责少,加上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不顾质量和花色品种,对那些产值低、利润小、人民需要的产品不愿安排生产,而对产值高、利润大的产品,则不顾社会的需要与否大量超产。也有的工厂习惯于过“舒服日子”,放不下“官厂”架子,几十年一贯制,只愿生产老产品,不愿开发新品种;只愿生产大批量的产品,不愿按社会需要生产批量小、品种多的产品。结果,从统计数字上看,一个企业的增产速度很快,但市场急需的产品往往供不应求,而滞销品却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有些产品削价处理也无人问津,只好长期积压在仓库里。
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讲过:“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这时,这个商品量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小得多。”(《资本论》第3卷209 页)这就是说,生产只有符合社会的需要,它的劳动消耗才能得到社会承认,生产过程所创造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如果超过市场需要的数量极限,或者货不对路,必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所以,工业部门和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要抓住按社会需要生产这个重要环节。
工业部门按需要生产的先决条件,是切实了解近期和远期的社会需要,有计划地组织生产。长期以来,我们的工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本身由于对社会需要缺乏调查研究,吃了不少苦头;缺乏全面可靠的经济信息,对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胸中无“数”,必然造成生产决策的失误。所以必须及时、灵敏而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这项工作只靠几个企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是难以办到的,各级综合经济部门、各经济主管部门、各企业都应积极开展市场预测工作,形成一个经济信息网络,并通过这个网络中心,把社会需要、市场变化,及时、准确地反馈到各经济主管部门和企业里来。这样,才能增加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要解决产非所需,供非所求的问题,有关主管部门应该改变对企业管得过多、卡得过死的状况,让企业在接受国家计划的领导和遵守财政纪律的前提下,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只有如此,才能促使企业领导人经常研究顾客心理、市场需求、某些产品销售的盛衰与更替,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等,根据这些情况作出决策,及时安排和调整生产。工业企业在社会需要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才能迅速转变经营方式,把单纯生产型企业变为生产经营型企业。
真正按照社会需要来组织生产,当前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如何压缩长线产品,把短线产品搞上去。要毫不动摇地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一些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资本主义社会是靠价值规律的作用,不断地对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的,我们的情况不同,价值规律尚不能发挥充分作用,这就要运用行政的和经济的办法,自觉地调整经济结构,即对一部分企业实行有计划地关停并转,特别是在能源、原材料短缺的情况下,能较快地把社会需要的产品搞上去,有利于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当然,调整会涉及到一些企业和人们的经济利益,为了全局利益而牺牲局部的眼前利益是不可避免的。在关停并转的政策上,步骤、方法上,也需要加以研究,要分期分批地进行,但是决心不可动摇,否则按照社会的需要组织生产就是一句空话,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也落不到实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