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土默川,我理想的土地——记扎根边疆的农艺师陈宏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22
第2版()
专栏:通讯

土默川,我理想的土地
——记扎根边疆的农艺师陈宏涛
刘少华
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苏卜盖公社的社员们,在地边围住一个中年人,询问作物杂交有啥好处?一个中年人回答说,杂交可以创造一个新类型,它的优点突出表现在产量、品质、抗逆性、适应性方面。
这位向农民传播知识的人,就是土默特右旗科委主任、农艺师陈宏涛。二十多年来,他在祖国边疆辛勤地播种知识,把一篇篇的学术论文,书写在土默川的土地上。
1961年秋,陈宏涛毕业于江苏农学院农学系。他自愿来到土默特右旗农业局工作,决心为这里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干一辈子。当时,土默川粮食广种薄收,单产低,陈宏涛经过调查后认识到,这里自然条件好,只是耕作制度落后,所以生产水平低。为此,他首先针对农家品种退化混杂、丰产性能差的问题,大胆提出更新换代、改良种籽的建议。为摸清土默川品种资源状况,陈宏涛四处采集标本,掌握第一手材料,写出了《土默特右旗农作物品种志》一书。他积极地在全旗引进小麦、玉米、高粱、山药、胡麻、甜菜等良种,替代了当地的低产品种。当陈宏涛蹲点的五里坡大队小麦亩产破天荒达到600斤时,农民们都伸着大拇指夸赞:“这个念大学的南方后生,说话办事有准头,俺们信服!”
农村实行责任制以后,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日益迫切。为了适应新形势,陈宏涛积极开展技术联产承包和技术咨询,并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科技知识。去年春耕前夕,老陈和其他技术人员与集体、农户签订技术联产承包合同110项。他登门给示范户送资料,介绍科技新成果,帮助制定增产措施。收获季节来到了,110项技术联产承包合同,除个别因自然灾害减产没有兑现外,其余全部突破合同指标,最高超产率达到46%。大城西公社苗六营大队社员高翻身,1950年出生时,父母为报答党和政府的关怀,为他取名“翻身”。尔后,老二、老三就叫“二翻身”、“三翻身”。可惜,因为村穷、地碱、政策偏,他家在经济上一直翻不了身。近几年,高翻身在陈宏涛帮助下,成了村里科学种田的骨干。去年他家产粮万斤,产葵花籽5,000斤,粮油产量比相邻农户高三成半。秋后,他帮二翻身娶了媳妇,又给三翻身盖了新房。他逢人就说:“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好,俺这‘塌底户’,靠政策致富,靠科学增产,今天才真正翻身啦!”
看到科学技术同广大农民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力,陈宏涛深受鼓舞。今年春天,陈宏涛根据农民的要求,把科学种田示范户发展到147户、联系户扩大到一千户,现已技术联产承包农田6,700亩,指导面积达4万多亩。为扶持发展养殖专业户、重点户,他还四处联系,调进大批鸡、貂、兔种。
春华秋实,年复一年。陈宏涛在土默川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23年来,他献身边疆,在土默川入了党,安了家,当了农艺师,写了12本科学种田教材和科普读物,17次被评为旗、市、自治区的先进科技工作者。
如今,陈宏涛已经45岁了,家乡故里的亲友在南方给他联系工作单位,劝他“昭君归汉”,陈宏涛满怀激情地复信说:“山明水秀的无锡生养了我,粗犷富饶的土默川培育了我,这里有我的事业,有我的亲人,这里是我理想的土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