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统一认识发展旱地农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23
第1版()
专栏:社论

统一认识发展旱地农业
我国旱地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各省(区)一些地区,特别是内蒙古包头以东的长城沿线和黄土高原。这些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畜牧业、煤炭、石油和化工的重要基地,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国家“六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这些地方土地贫瘠,常年少雨干旱,年降雨量只有三、五百毫米,甚至更少,大地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每年夹带十多亿吨的泥沙东流,西北沙带逐年南侵,不仅影响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农民生活比较贫困,而且给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严重威胁。因此,逐步改变上述地区的面貌,加快这里农业的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北方干旱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是林木茂密、水草肥美、良田千畴、牛羊遍野的肥原沃土,是我国农业生产的起源中心,在技术、水利灌溉和气象观测等方面,都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对人类进步和科学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后来,多年频繁的战争,长期对草原、森林的掠夺式经营,以及其它自然因素,使大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气候变化,干旱日趋严重。正确地认识干旱地区形成的历史,对各类旱区进行科学的分析,是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治理方针的前提。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干旱地区农业的发展。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深入农村、牧区考察,听取广大干部、群众和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同他们一道讨论研究旱地农业生产问题。赵紫阳同志今年3月视察陕西省时,指出中国农业不能都靠灌溉来解决问题,要十分重视群众搞旱作农业的经验。中央另一位领导同志最近在北方旱地农业工作会议上指出:种草种树,发展牧业是改变干旱半干旱地区面貌的根本大计。这都是对这类地区历史和现实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的科学概括,是这类地区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最近,农牧渔业部在延安召开的北方旱地农业工作会议,确定北方旱地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种草种树,发展牧业,实行旱作农业技术,综合治理,农林牧全面发展。并且指出种草种树是中心环节。过去,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不顾客观实际,不宜种粮食的地方,也硬要种粮;水资源贫乏的地方,也硬要大搞水利工程,吃了不少亏。近几年,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指导思想并没有完全扭转过来。为了贯彻建设旱地农业的指导方针,实现已经确定的发展规划,干旱地区各级领导要在思想上有一个大转变,大解放,打破头脑中的各种老框框,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种草种树发展牧业同粮食生产的关系,农林牧全面发展与旱作农业的关系;灌溉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关系,自觉地把种草种树放在首位。种草种树发展牧业,牲畜多,有机肥料多,肉奶皮毛也多;还有林草护卫农田,改善小气候,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风沙等危害,有利粮食生产,这是治理旱区的根本大计。当然,同时还必须从干旱少雨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行旱作农业技术,实现粮食稳产高产,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现在人们的认识还不尽一致。有的地方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就粮食抓粮食,毁林草开荒,广种薄收,结果是粮食没有抓上去,又导致生态更大破坏,出现“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我们要向广大干部、群众广泛深入地宣传并执行党的有关政策,小流域治理可以实行家庭承包,还可以把荒山荒坡荒滩划分给农民种草种树,谁种谁有,长期不变,子女有继承权,不准再去开荒种粮。
北方各省区的情况不尽相同,在总的思想指导下,各地要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不搞“一刀切”。有的地方要从抓种草种树入手,有的地方则要在实行旱作农业上多下功夫。无论何地,种草种树都要长期坚持下去。当前,要着重在荒山荒坡荒滩上种草种树,保持现有农田的基本稳定,需要退耕的地方,应当根据粮食生产的发展和粮食供应状况,有计划地进行。要经营好现有的农田,水路不通要走旱路,重视旱作农业。我国旱区农民长期与干旱作斗争,积累了丰富的旱作农业经验。国内外的科研成果,也证明旱作农业并不都是低产。各地已总结了旱作农业高产的一些典型经验和科研成果,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大力推广。
提倡发展旱作农业,绝对不排斥在有条件、经济效益又好的前提下,继续搞水利建设,扩大灌溉面积。多年来,我们为解决干旱问题,在水利建设上作了巨大努力,取得很大成绩,加快了农业的发展。这方面的工作今后仍然不能放松。
种草种树,在全国要有一个大发展,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开展起来。我们要统一认识,集中意志,发动群众,千军万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长期坚持下去,实行山水土草田综合治理,农林牧全面发展,这样苦干若干年,就一定能够改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面貌,改变我们整个国家的自然面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