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中国农科院部分科学家座谈在西北种草种树的意义 改造干旱地区的根本大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23
第3版()
专栏:

中国农科院部分科学家座谈在西北种草种树的意义
改造干旱地区的根本大计
本报讯 8月17日,中国农科院一些多次深入过西北地区从事考察、研究和治理工作的农业科学家进行座谈。他们一致认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是改造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落后面貌,治穷致富,发展经济的科学途径和根本大计。
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栽培室主任、研究员张锦熙说:
种草种树是改善生态平衡的关键
在改变我国旱区农业面貌上,中央领导同志在视察大西北时关于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的讲话切中要害,抓住了关键。目前,我国旱区生产条件落后,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侵蚀严重,土地生产力低。过去就粮食抓粮食,不仅粮食抓不上去,还造成土地越种越薄,越薄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问题就在于没有抓住种草种树这个主要矛盾。有了草,有了树,就能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发展了,肥就多了,肥多了,粮食也就上去了。这样,旱地农业生产就会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由单一的粮食种植业向农林牧复合生产结构过渡,农业生产由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逐步向少种高产多收的集约化经营过渡,旱地农业生产力就大大提高,由目前的每毫米降雨生产0.5斤粮食提高到1—1.5斤,从根本上解决干旱地区的粮食问题。同时,由于上述的两个过渡还会带来一个大转变,即生态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
土壤肥料研究所土壤耕作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笃仁说:
种草种树是培肥土壤的物质基础
北方旱地农业低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壤肥力过低。由于片面抓粮,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伐,林缺草少,燃料、饲料、肥料矛盾突出,造成地越垦越多,土越种越薄,产量越种越低,物质能量再循环日益恶化的被动局面。
实践证明:实行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可将荒山秃岭变成“四库”:即蓄水库、肥料库、燃料库、木材库;可提供“四料”:即木料、肥料、饲料、燃料。以林草养畜增肥;以肥改土,蓄水增粮,建立林、草、牧、肥、粮的良性循环。地处风沙干旱地区的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前查干大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从种草造林入手,农林牧综合发展,农民有了烧柴;畜牧业发展了,增加了肥源。过去每年每亩平均亏损氮素0.71斤,现在盈余1.69斤,氮磷钾养分归还率也分别提高2倍、7倍和13倍。
畜牧研究所饲料牧草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熊德邵说:
种草种树是农村致富的道路
草生活力强,繁殖快,是改造荒山荒坡的“先锋”。国内外经验证明,种草有四大好处:一是增加地面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二是调节气候,减少灾害性气候;三是发展畜牧业,增加肉、奶生产和供应,不断改变人民食物构成;四是增加肥料,提高粮食产量。
甘肃灵台县范家庄生产队,以前单一抓粮食,地越种越薄,产量低而不稳,单产仅50斤。年年吃返销粮。后经10多年的治理,现已大大变了样。目前全队已种草560亩,造林620亩,人均草2.7亩,林3亩多,人均产粮1,300多斤,收入120元。他们实行小麦、苜蓿的粮、草轮作,5年一倒茬,有效地培肥地力,提高了粮食单产。
当然,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特点选种适合的牧草、饲草品种,因地制宜,如沙打旺、柠条、小冠花、紫花苜蓿等都是旱区表现较好的品种。此外,种草时,要赶在雨季进行,保证草的成活率。
农业气象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刘名孝说:
种草种树是改善气候、减少
灾害的有效措施
种草种树不仅可以发展畜牧业,促进粮食生产发展,而且有改善环境,调节气候的功能。在半干旱的条件下,种草种树增加植被,具有减弱太阳辐射强度,降低空气温度,增加空气湿度,涵蓄土壤水分的作用。我国内蒙古风沙半干旱地区赤峰县农业的发展是从造林防风固沙起步的,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初步形成了一个带、网、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据测定:农田林网里同旷野相比,平均风速降低50%,水分蒸发量减少40%左右,相对湿度提高4—10%,无霜期比林网化前延长15—20天。又如澳大利亚堪培拉17年生人工林月降雨量达150毫米时,保蓄率为15%,月降雨量为6—20毫米时,保蓄率为62—94%。这些结果表明种草种树在半干旱区可以调节气候,有利于作物生育和产量形成。正如群众所说:山上种草种树,等于修了水库。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任志说:
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着光荣
艰巨的任务
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种草种树,治穷致富,是经过调查、综合分析的,是有科学依据、现实可行的。要实现这一伟大的战略任务,必须有千千万万个坚强意志、有创业精神的人长期地在下面实干。这一担子,也理所当然地落在我们农业科学工作者肩上。中国农科院和设在“三北”地区的农业科研单位,要积极响应这一伟大号召,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把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这上面来。我们要逐步调整、组织科技力量,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大力协作攻关,培养人材,普及科技知识,拿出更多的科技成果,为改变旱区面貌作出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