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流通领域也要提高经济效益——本报编辑部邀请参加全国工交工作座谈会部分同志座谈纪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25
第2版()
专栏:

流通领域也要提高经济效益
——本报编辑部邀请参加全国工交工作座谈会部分同志座谈纪要
编者按: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流通领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两年,流通领域的工作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但问题还不少,诸如渠道不畅、环节过多、产销脱节、管理不善以及运输过程中的损失浪费等等。
在全国工交工作座谈会期间,本报编辑部邀请部分从事财贸工作的同志,就如何提高流通领域的经济效益问题进行了座谈,下面是座谈纪要。
生产决定流通 流通促进生产
李咸达(黑龙江省财办副处长):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是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流通领域的经济效益是高还是低,同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关系很大。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受消费者欢迎,那么,生产环节也好,流通环节也好,都会有经济效益;否则,工业与商业的日子都不会好过。从当前看,我们手里有些东西卖不出去,原因无非三条:一是货不对路,品种、规格、花色不受欢迎;二是价钱高,质量差,质价不相称;三是盲目生产,超过了社会需要,形成供过于求,如缝纫机、手表、自行车等,现在除了名牌之外,杂牌货很不好销。商品销不出去,自然谈不上经济效益。
王启华(上海市财办副处长):为了改变目前不少产品货不对路的情况,一定要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生产部门努力以外,商业部门要加强市场预测,把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工业,引导工业生产出符合用户和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经验证明,这项工作最好由商业和工业密切协作,联合进行。工商两家可一起搞调查研究,一起搞推销,一起参加供应会、订货会。有条件的,可以搞工商联营。今年5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日用化妆品订货会上,上海市工商两家一起携带样品,串门推销,扩大了商品成交。
砍掉多余环节 疏通流通渠道
吉琳(江苏省财办副主任):提高商业经济效益,必须加快商品流通。以工业品为例,我们三十多年的经营,是从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一直到零售商店,中间要经过三四道环节,多一道环节就多一套人马,多一套设备,多一份支出,这是很大的浪费。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砍掉多余环节,大力疏通渠道。今后江苏工业品打算从批发到零售只经过一道、两道环节。目前商业的主要支出,第一是运费,第二是银行利息,第三是工资。要提高商业经济效益,必须努力做到最大的适销率、最低的物耗率、最快的周转率和最经济的运费。以银行利息为例,现在江苏省工业品库存达30多亿元,如果加快流通一天,商业支付给银行的利息就可以省60万元。
李咸达:黑龙江省生猪经营流程,过去要经过基层收购站、市批发部、零售商店等三四道环节,现在由收购站直接把“白条猪”调给城市零售商店,调拨里程平均缩短26里,收购站每经营一头猪可以盈利10元,城市每经营1斤肉减亏3分钱。全省按经济区调拨生猪,调运里程由平均400里,缩短到200里,仅减少运输费用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一年即可节省250万元。
改变老套套 搞活主渠道
赵炳申(河南省经委经济综合处副处长):河南省近几年来,流通领域经济效益逐年下降。以国营商业为例:1978年全省实现利润26,784万元,1982年降到5,810万元,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下降56.5%。下降的原因很多,一个重要原因是国营商业应变能力差,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在河南省,同样的经营条件,同一个地方,同样的政策,由于经营水平不同,经济效果就有很大的差距。武陟、信阳县供销社,在新形势下,能根据农村市场需要和供应变化,积极改革体制,调整劳动组织,转变经营作风,广泛开展联营、代购、代销,结果购销两旺,赢利增加。但是,省内还有相当一批基层供销社,班子里缺少“明白人”当家,群众批评是“糊涂庙,糊涂神,糊涂浆糊一大盆”,经营管理混乱,经济效益当然很差。
吉琳:商业要搞活,我主张坚持稳定物价,而不冻结物价。现在有的地方开始恢复了三个差价:品质差、季节差、地区差,但在具体做法上还比较呆板。其实,实行这三种差价是搞活商业的有效经验。农民卖粮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粮食收购上没有实行季节性差价。如果实行季节性差价,就可以使农民自己妥善保管一段时间,做到均衡出售。某些工业品也可实行季节性差价,例如汗衫,如果每年9月份以后,每件减价一角钱出售,由消费者买回后自己保管,这比存放在商店仓库里费用要省得多,也加速了商店资金的周转。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学习集市贸易早晚市价不同的做法。
市场管理千万不可放松
王启华:目前,上海有15个手工业小商品摊贩市场,共有200户固定设摊的商贩,开始主要搞零售经营、自产自销,现在已有一部分发展成批发经营。不少经营批发的商贩,用以次充好、偷税漏税等手段牟取暴利,有人很快成了暴发户。漏洞最大的是场外交易“飞过海”(偷税漏税)。宁波路市场一个卖衬衫的商贩,一次在摊位上向外地商贩零售两件衬衫交了税,晚上到家里偷税漏税成交了1,000件。福民街一个经营化纤袜子的商贩,去年申报营业额为5万多元,经初步查实达16万元,逃税三分之二以上。个体商贩搞一些三类商品的小批量发料加工、批发销售,对搞活流通,拾遗补缺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其中的弊端和消极作用,决不能忽视。要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措施,来加强对个体商贩经营批发的管理和监督。
宋贯一(山东省经委顾问):在多成分、多渠道、多家经营的情况下,市场一定要下大力气管理好。如果不管理,在东西多的时候,矛盾可能还暴露不出来;一旦货源紧张,矛盾就可能尖锐化。
开动脑筋 广开门路
王启华:商业要赢利,必须多动脑筋,广开门路。就拿主、副食品来讲,出路在于搞深度加工。例如肉,可以搞腌肉、火腿、香肠、肉松及其他各种熟肉制品。从市场上看,群众也很需要这些东西。主食、蔬菜也可以这样搞,如搞主食面包、速冻蔬菜以及鲜菜清洗整理后用塑料袋包装等。
张锡林(北京市财办副主任):商业部门对吃的商品的供应应该打破老格局,大力发展食品加工,逐步做到由生变熟,提供更多的方便食品,并且充分发挥前店后厂的优势,恢复和发展传统风味食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食品质量,这不但有利于繁荣市场和方便群众,而且也是商业部门提高服务质量,减亏增盈,提高经济效益的一条好途径。北京市粮食系统近几年改变单纯口粮供应办法,大力发展粮食复制品加工,生产的品种有挂面、切面、方便面、主食面包等,去年口粮加工转换为食品的比例,已占全市口粮供应总量的12%。
整顿出效益
陈明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委副主任):目前,基层供销社经营亏损严重。产生亏损原因:一是领导班子弱,业务生疏。二是贪污严重。据区社调查,在这方面好的和比较好的基层社只占20%。三是经营思想上重大轻小,只抓利大的快货俏货,忽视小商品,使路子越走越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整顿企业,加速体制改革入手,进行综合治理。
李咸达:当前,许多企业存在盲目经营、损失严重、占用资金多、劳动效率低等现象,影响着经济效益的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办法,就是按照中央的要求,搞好企业整顿。今年上半年利润增加了174万元,实践表明,企业整顿可以出经济效益。
提高经商的本领
宋贯一:现在搞机构改革,领导班子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向进行调整,是很明智的。但“一刀切”不行。原来干部中年龄稍大一些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明白人”应留一部分,这样有利于搞好新老交替,把商店办好。
刘佩欣(内蒙古自治区财办副主任):近几年来,我区财贸企业增加了大量人员。全区商业系统1980年职工队伍有11万人,到1982年底增加到14万多人。新吸收的人员多数没有经过培训就顶班工作,影响了基层单位的经营管理、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如呼和浩特市一个百货商店,1980年有260名职工,人均劳效4.2万元;1982年底职工增到400人,营业面积没变,人均劳效下降,费用增加,赢利减少。商店要有用人的自主权,才能改善人员素质,提高经济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