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绿色工程效益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25
第5版()
专栏:

绿色工程效益大
本报记者 毛朝敬 本报通讯员 彭焕阳 夏文彬
四川蒲江的荒山秃岭,如今林木葱茏,“四旁”、沟壑泛绿滴翠。南宋魏了翁描绘的“千里崃山,蒲水潺潺,苍松翠柏,鹤鸟天国”景色,又开始再现。
蒲江县1958年以前森林覆盖率达32%,生态平衡,风调雨顺,农业发展较快,群众用材、烧柴有余。
但自1958年至1975年间,全县的森林遭到两次大破坏,覆盖率下降到15.6%。森林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失调:十多年间,经常出现历史上未见过的暴冷暴热天气,甚至1975年出现一次罕见的冻害。降雨量之少和洪灾之多均为以前所未有。干旱时许多溪河、山泉断流,井水干枯,人畜吃水都困难。一遇暴雨,又山洪暴发,冲毁农田、房屋。据县水土保持办公室测算,当时全县每年流失表土约40万立方米,相当于1,800多亩耕地的一尺厚表土。这些流失的土中,含有机质1.3万吨,含磷288吨,含氮1,080吨(折合标准尿素2,300吨);仅就其中损失的氮肥含量而论,比全县每年农村施用硝酸铵、硫酸铵、尿素、氨水等化肥总量中所含的氮素还多。由于生态恶化,农业发展缓慢,木材、烧柴由自给有余变为奇缺。
1975年,蒲江县委从毁林的“恶梦”中醒悟过来,懂得了“土之不存,人将焉附”的道理;看到全县耕地只占三分之一多一点,如果不重视荒山荒坡的利用和护山育林,就等于丢掉了大半个蒲江,而且农田也失去了保护,这就连小半个蒲江也难保住。县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大规模护山育林的规划和护林公约,及时把山林划给社员管护,建立相应的护山育林责任制,同时把可以利用的荒山荒坡和“四旁”隙地迅速划给社员,限期绿化,谁栽谁有。
为使林、田、水、土互相促进,提高森林防护效益,全县坚持护山育林与农业基本建设相结合,与护草种草相结合,与治沟、治坝、治河相结合,既在山上造林,又抓紧整治山溪沟、河道、改造下湿田和大栽“四旁”树。
到目前为止,全县人民经过八年奋战,森林保存面积达25万多亩,森林覆盖率恢复到27.1%。
森林提供了林副产品,增加了财富。全县郁闭成林的马尾松林大部分已陆续进入间伐期,现有的活立木积蓄量人均占有近三立方米,今后全县活立木每年还可增加生长量3万多立方米,这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全县的森林每年还可提供间伐材2万多立方米,烧柴两亿多斤,材、柴达到了自给自足。有8,000多农户靠间伐材已将旧草房改建成了漂亮的新瓦房。近两万缺柴的农户不再“烧柴难”了。而且每年还节省外出打柴的劳力60多万个。退耕还林栽植的柑桔、桐子、茶子、棬子、桃、李、杏等经济林,产量逐年增加,去年仅柑桔等水果产量就达1,000多万斤,各种林副产品人均收入达50多元。过去的140多个穷队,近几年主要靠经济林和间伐材的收入逐步由穷变富,跃入了全县富裕队的行列。草山草坡还为发展牲畜提供了大量饲草。去年全县羊的饲养量比1975年增加60%以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