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招聘是对人事制度的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26
第3版()
专栏:专论

招聘是对人事制度的改革
劳动人事部 许凡
近几年来,
一些地方为了弥补科技力量的不足,招聘了部分科技人员。对于这种做法,一些同志有异议,认为是“脱离党的领导”,“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应该如何看待招聘呢?
我们认为,招聘是发挥科技人员聪明才智的有效办法,是改革人事制度的成功一步。
我国科技人员分布很不合理。军事工业部门中的科技人员数是民用工业部门的2倍,重工业中的科技人员5倍于轻纺工业,全民所有制单位的科技人员10倍于集体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的职类、专业、年龄结构失调。职类结构失调突出表现为管理专业人员奇缺。专业结构失调表现为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从事科研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人数之间比差太大。科技人员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情况也比较普遍。科技人员“部门所有”、“单位所有”、“地区所有”的现象严重存在。这种情况,极大地束缚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从人事制度方面分析,主要原因是没有行之有效的科技人员的管理制度。
招聘的出现和发展,已经开始和正在打破这种局面。就招聘办法本身而言,有三个优点。一是公开。招聘利用宣传工具作媒介,公布招聘的对象、范围、要求、条件和方法。这种做法去掉了人事工作中不应有的神秘面纱,并可以防止不正之风。二是直接。招聘者和应聘者直接见面,双方相互了解,一旦“成交”,可以立即投入工作,减少盲目性,避免聘非所招。三是自愿。招聘者为应聘者提供尽可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应聘者主动到自己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去。事业的需要、个人的愿望和必要的条件,通过招聘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它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积极主动地调配、使用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怎么能把这于国于民有利的好事说成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呢?
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向大城市、大企业单位招聘,急需发展的轻纺工业向重工业招聘,边远地区向内地招聘,集体所有制单位向全民所有制单位招聘,省内外、地区内外、市内外、县内外,多层次和多形式招聘,开始扭转科技人员在分布、结构、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克服“管人的不了解人,需要人的无权调人”等弊病,纠正人事管理中关卡林立、拖拉推诿等现象。招聘突破了单一的人事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一套适应四化建设的科技人员制度。它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招聘不仅没有脱离党的领导,恰恰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
招聘带来的新气象更能说明问题。它的最明显效果是科技人员积极性得到发挥。徐州市招聘了600多名科技人员,襄樊市招聘了800多名,其他地方都数目不等地招聘了科技人员。应聘者废寝忘食、出谋划策,在企业经营管理,培养人才,攻克技术难关,创造新产品、新工艺以及挽救企业命运等方面,贡献了知识、才能,作出了可喜的成绩,显示了招聘的优越性。其次,有利于科技人员较多乃至积压的城市、单位调整科技力量,防止“近亲繁殖”,形成不断发展的学术专业梯队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再次,招聘有利于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扩大科技队伍。山东省广泛招揽人才,除招聘在职的科技人员外,还从社会闲散人员和自学成才者中招聘了6,000多名科技人员,淄博市招聘了近200名,广西招聘了2,000余名,常州市仅从自学青年中就招聘了70多名。这些同志在生产、科研、教学等工作中发挥了专长。招聘面的扩大为有志于自学的青年展示了一条能够为国献智献能的坦途。招聘对克服官僚主义有着积极意义,更是不待多言的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