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这颗苦果是怎样结下的?——唐山拐子山冷库建设的教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28
第2版()
专栏:

这颗苦果是怎样结下的?
——唐山拐子山冷库建设的教训
本报记者 李安达
1981年,为了解决唐山地区农民“卖猪难”,商业部决定建一座储藏能力5,000吨的山洞冷库,地点选在滦县拐子山,全部投资1,100万元。可是,由于原唐山地区主管这项工程的某些领导人不尊重科学,草率上马,结果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事实一再证明,建设一个项目一定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可是原唐山地区负责修建这座冷库的领导人,急于求成,对冷库的地下条件,如岩石性能等未进行全面的勘探,就编写地质报告和工程设计图,于1982年4月上报商业部审批动工。动工之后,发现地下岩石风化严重,同原来作出的报告差异很大。由于关键的一步搞错了,这就给后来的施工带来极大困难。
担负这项工程设计的是河北省商业局所属的一个设计室。这个设计室技术力量薄弱,未曾搞过山洞冷库设计。更为令人吃惊的是,在设计图完成之前,施工队伍就进入现场施工。正如本报在一篇社论中所批评的“先干起来再说”。这项工程至今还没有完整的施工概算,致使建设单位提不出年度拨款细目和单项工程预算。施工中碰到的问题,设计单位也拿不出办法来……
承担这项工程施工的单位是商业部基建局介绍来的浙江省定海县的一个公社建筑队。1982年5月31日开工后,施工队违背有关专家先打探洞、再按设计扩大洞库的建议,在几个洞口同时施工,大断面进行开挖,以及放大炮爆破。他们只会放炮凿岩,而不懂支护、衬砌技术。施工不久,在三号洞口碰到风化层,无法继续开挖,只好放弃。在二号洞又碰到软层,出现大面积塌方,只好被迫停工。9月初,这个施工队单方面撕毁合同,留下一片乱糟糟的工地,溜之大吉了。同时,这个施工队是一个没有任何工具的包工队,小到钳子、螺丝刀,大到空压机等都由建设单位提供。施工队撤走后,十多万元的设备散落在工地上。据粗略计算,仅此一项给工程造成的直接损失就达30万元。
目前,这项工程投资已增加到1,300万元,不少人估计以后还会有较大的突破。投产期将由原计划的今年年底推迟到1985年。
这显然是一个违反基建程序的“三边”工程,不少同志说这是“啃了一颗苦果”。那么“苦果”是怎样结下的呢?人们将从这个“苦果”中吸取什么教训呢?制造这个“苦果”的人又该承担什么责任呢?这都是需要有关方面作出严肃回答的。
拐子山冷库建设指挥部的几名负责人不懂工程技术,更没接触过山洞冷库建设,由这样一批外行人来领导,怎么能指挥好这样一项工程?问题暴露出来之后,商业部、河北省商业局和原唐山地区有关部门已经做了一些“亡羊补牢”的工作,请专家来“会诊”,换了比较有经验的施工队伍施工。问题何时解决,人们正瞩目以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