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山庄清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28
第7版()
专栏:群众文化

山庄清音
张文祥
傍晚时分,我在承德避暑山庄散步。忽然,微风中传来丝竹管弦之声,若断若续。循声走去,只见烟雨楼上灯火通明,人影幢幢。见前面大厅之中坐满了人,几位白发老人列成一排,向南而坐,双目微合。每人手中操弄着一件乐器。
我身边的一位同志对我说:“这是热河清音会的老人举办的‘宫廷音乐’消夏晚会。”“宫廷音乐”消夏晚会,这事多新鲜!
正演唱的一个曲子叫《月下海棠》。只见一位鹤发老人横笛气满,轻重疾徐,十分自然。另外一位老人操起琵琶,一个幽雅恬静的过门后,其余几位洞箫、笙、琴齐声演奏。《月下海棠》奏罢,接着是金戈铁马的《乌江渡》,音调婉转的《姑嫂月》以及《梅花三弄》。
观众席中鸦雀无声,显然人们都沉醉在这乐曲中了。据说这几位老人都有七八十岁,他们不懂五线谱,用的是工尺曲谱,却能把各种物态、场面表达得维妙维肖。现在挖掘出来的宫廷音乐共十六个曲目,都是根据老人们珍藏起来的手抄曲谱整理成的。关于清宫廷音乐和清音会还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呢。
清朝初年,康乾二帝经常在避暑山庄宴请宾客,常常有胡笳、羌管伴奏。由于频繁的政治活动和文化交流,使宫廷音乐得到迅速发展。不过,凡是宫廷音乐的曲谱当时都不得外传。后来有一位叫陈九公的宦官,从故宫被贬到热河近天禅院,他就把宫廷音乐教给了在热河驻守的内务府人。辛亥革命后,宫廷乐师走向民间,有一位叫唐锡福的乐师收了三个徒弟。如今在这几位奏乐老人中有一位叫白雪樵的,就是唐锡福的亲传弟子。1920年前后,唐锡福邀集了散于民间的乐师、徒弟等十余人组成了“热河清音会”,经常为百姓进行演出。从此这些吸收了民间乐曲精华的宫廷音乐,又回到人民群众之中。
可是在军阀统治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下,清音会被迫解散了。1946年文化抗帝协会的徐懋庸、方纪、安波等同志寻访清音会的成员,恢复了清音会组织。但由于当时种种困难,犹未完备。直到全国解放,清音会的老人象是枯木逢春,决心让濒临绝迹的宫廷音乐在人民群众中间重新奏响,使它后继有人。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清音会亦遭浩劫。粉碎“四人帮”后,宫廷音乐重新受到重视,清音会成为承德人民的骄傲。
最后一曲《浔阳夜渡》奏完了。凭栏远眺,我想,把宏伟的建筑留给后人是一种贡献,那么,把这优美的艺术、“无形的建筑”留传给后人,也将是不小的功绩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