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开拓青海 建设青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29
第2版()
专栏:

开拓青海 建设青海
中共青海省委书记 赵海峰
7月下旬,胡耀邦同志来青海考察,发表了《立下愚公志,开拓青海省》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激励和鼓舞了我省广大干部、党团员和各族人民群众,大家决心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为把青海开拓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先进地区而努力奋斗。最近,全国许多专业技术干部和科学技术人员,也纷纷要求前来参加开拓青海的伟大事业。
青海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长的黄河、长江两大河流源头的所在地。全省面积7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解放前,青海各族人民长期处于半封建、半奴隶制社会,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经济凋敝,贫困荒凉。1949年青海获得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国三十多年来,青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牧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1982年同1949年相比,各类牲畜增长1.9倍,粮食总产量增长两倍多,油料总产量增长8倍多,柴达木盆地的春小麦创造了全国单产最高纪录。现代工业从无到有,已由解放初的八座手工业作坊,发展成为拥有轻工、纺织、冶金、煤炭、电力、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材、森工等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现有工业企业1,300多个,1982年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0倍。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很快,穿越群山荒漠、盐湖沼泽的兰青、青藏两条铁路干线和15,000余公里的公路线,初步改变了交通闭塞的落后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东部农业区到千里草原,一批新兴城镇相继出现在昔日渺无人烟的荒野上。所有这些,不但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相当的物质基础,而且为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创造了可靠的前进阵地。
青海地大物博,资源比较丰富,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全省已探明的各种矿产共57种,有30多种储量比较丰富,有的居全国第一位。这里有丰富的能源资源,青海境内的黄河上游,从龙羊峡到寺沟峡,可建6座发电站,装机容量可达七八百万千瓦,开发条件优越,是黄河水电资源的“富矿”地带。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是很有希望的石油勘探基地之一。同时还有巨大的盐矿藏,储量多达500亿吨以上,在盐湖中富集的钾、镁、硼、锂等多种资源,可成为发展盐化工的重要基地。另外,还有品位高、储量丰富的铅、锌、铜、汞、金、银等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石棉以及石膏、玻璃石英岩等建筑材料工业原料,并有10多种稀有金属矿产。青藏高原特有的动植物资源,如牦牛、藏羊、虫草、大黄等,都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自然赋予青海的丰富资源,完全可以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解放以来,我们对这些资源仅进行了小规模的局部开发,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随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青海的大规模开拓将会逐步到来。
胡耀邦同志指出:“今后五年、十年、十五年,你们(青海)的一切经济工作都要围绕着青海的大规模开拓创造条件这个中心点来进行。”我们最近专门召开会议,围绕着胡耀邦同志指出的为大规模开拓青海创造条件、做好准备这个中心,进行了认真讨论,确定了当前要抓好的几项主要工作是:要广泛深入地宣传胡耀邦同志的讲话精神,把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将逐步向大西北转移这个战略思想宣传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千方百计把农牧业生产搞上去,用政策去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种草种树,保护植被,巧干致富;要把财力物力用到为大规模开拓青海创造条件而必需的项目上去;要支援重点建设,打好开拓青海的第一仗;要加强调查研究,立足于全省各种资源的有计划地、合理地、全面地、综合地开发和利用,研究和制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要加强干部、职工队伍的建设,广集人才,在不断提高现有干部和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的同时,欢迎内地专业技术干部和科学技术人员参加开拓青海的伟大事业。
开拓青海,建设青海,把青海丰富的资源变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现实财富。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至少需要一两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特别象我省这样一个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文化落后的地区,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承认困难,但不害怕困难。我们党几十年来,就是在不断同困难作斗争中前进的。胡耀邦同志勉励我们:“生根开花,发奋图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将成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行动指南。世世代代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的各族人民和解放后到青海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干部职工,勤劳勇敢,决心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立志做当代愚公,发扬自强不息、不畏艰难的献身精神,发扬勇于创新、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长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把美好的理想变为光辉的现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