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走在前列的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29
第2版()
专栏:

走在前列的人
辽阔富饶的青海,多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有志之士,他们为了开发祖国的这块宝地,不畏艰险,不辞辛劳,埋头苦干,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下面介绍的,就是其中的几例。
戴亚英——
倾注心血改良畜种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高级畜牧师戴亚英,在青海草原上奔波劳碌三十年,为培育优良畜种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4年,戴亚英来到青海湖畔的三角城羊场担任场长,从事杂交改良土种藏羊的工作,培育青海绵羊新品种。由于他认真负责,严格要求,母羊受胎率高达95%以上,闯过了绵羊改良的第一关。接着,他和同志们不断摸索,攻克了在高寒地区杂种二代羔羊成活率低的难关。六十年代初,戴亚英调到省畜牧厅工作,经过他二十年的努力,青海毛肉兼用半细毛羊新品种已具雏形。
杨藩——
刻苦钻研盆地古生物
青海柴达木油田主任地质师杨藩,多次被评为青海石油管理局的先进工作者、石油工业部劳动模范。他写的论文《从介形类化石的分布试论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第四系的划分和对比》,荣获青海省科研成果一等奖,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他主编和绘制的《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化石图册》两个分册,是柴达木盆地古生物研究的第一部专著,荣获青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梅花香自苦寒来”。二十多年来,杨藩和他的助手,在上级的支持和群众的帮助下,长年坚持在野外工作,12万平方公里的石油探区到处都留下他的足迹。
应百才——志在高原养鲤鱼
应百才是1966年毕业的北京大学生物系研究生,1970年从北京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1977年,州政府派他到位于柴达木东部海拔2,800米的克鲁克湖养殖场。应百才经常顶着六七级的风浪,下湖调查饵料分布情况,观察鱼群活动规律,研究鲤鱼的性腺发育和产卵环境,按月历制定了科学的养殖管理方法。他和同志们的艰苦劳动,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南方鲤鱼和鲫鱼已在高原安家落户,繁衍后代,长势很好,鲤鱼平均每条年长2斤左右。目前,克鲁克湖存鱼量达500多万斤,每年可捕5万多斤。
荣燮阳——忘我战斗在龙羊峡
水电部四局施工处测量队队长、工程师荣燮阳,为了龙羊峡水电站早日建成发电,一心扑在工作上,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一次,他和几名学员到基坑画标,看到有一段地方坡势险峻,就让学员留在下边,自己跑上岩石去画标。不慎摔倒在石上,右脸颊骨折,被送进医院。1981年9月,他刚回到苏州探望年老有病的母亲,突然从广播里传来龙羊峡遇到特大洪水的消息。他向正在病中的老母说明情况后,立即返回工地。到达龙羊峡已是晚上了,他不顾长途旅行的疲劳,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抗洪抢险斗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