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今日柴达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29
第2版()
专栏:通讯

今日柴达木
青海省西部的柴达木盆地,过去是“八百里瀚海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如今戈壁滩上井架林立,钻机轰鸣;千里盐湖,银山耸立;煤炭在开发,铅锌矿已全面开工;石棉、硼砂远销国外;火车驶向昆仑,公路四通八达;一座座新兴的城镇象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戈壁上,地下宝库的大门已被打开,柴达木开始迈出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古老盐湖展新姿
柴达木是蒙古语“盐泽”的意思,人们都称它是“盐的世界”。盆地中的32个湖泊,有24个是盐湖,已探明的盐矿藏总储量达500亿吨以上。盐的质量高,开采容易,在干涸的湖面上,只要揭开上面一层几厘米厚的盐盖,下面就是几米、甚至几十米厚的盐层,采出来用水洗净即可食用或作工业原料。解放前,柴达木只有一个盐厂,盐工们光着脚,整天站在侵蚀皮肤的卤水中,用铁勺、铁锨从湖水中捞盐,产量很低。现在,盆地内建起了一些盐厂。靠近青藏公路的茶卡盐厂修筑了42公里的铁路专用线,采盐机伸出长长的脖子,把盐从湖中挖出来装进矿车,运到岸上。在湖岸堆积如山的盐垛旁,皮带运输机把雪白的盐装上火车和汽车,运往各地。
察尔汗盐湖,是柴达木的一颗灿烂明珠。它是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矿床。1958年,这里建起了一座小钾肥厂。现在,这里正在筹建一座年产100万吨钾肥的厂子,第一期工程到1985年建成,可年产钾肥20万吨。
石油即将滚滚来
柴达木盆地石油资源丰富。青海石油管理局是柴达木盆地第一个建立的工业企业。1954年,荒无人烟的千里戈壁迎来了第一批石油勘探队伍。“一卷行李一口锅,高举红旗战沙漠,渴了吃把昆仑雪,饿了啃口干馍馍。”这首小诗真实地记录了这批创业者为祖国寻找石油的艰苦历程和豪情壮志。正是靠了这种开拓精神,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1959年开发了冷湖油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柴达木探明的石油储量,相当于前二十年的总和。去年,原油产量比1976年增长47%。现在,一个年产90万吨原油的新油田——尕斯库勒油田也准备开发了。
春风又绿柴达木
在柴达木广漠干旱的土地上,曾有过绿色的生命。后来由于盲目开荒,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成片的固沙红柳和黑刺等灌木林被砍伐,造成了严重的沙害。深重的教训使人们觉醒,从六十年代起,柴达木人在自己工作和居住过的农场、小镇、县城、兵站和公路沿线栽下一棵棵小树,营造了一条条防风林带,植下了一片片固沙的灌木林,还栽种了苹果、梨、杏等果树。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如今,柴达木盆地已营造了三万多亩防风林带,育成苗圃四千多亩,保有林木1,300多万株,一年仅收获苹果、梨就有十多万斤。从盆地东部的戈壁公社到昆仑山下的新城格尔木,八百里沙海中又形成了一片片茂密的绿洲。
生活正在逐日好
工农牧业生产发展了,柴达木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普遍提高。据德令哈一家商场统计,今年以来,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等高档商品的销售额,已占商品销售总额的五分之一以上。现在,花土沟、冷湖、德令哈和格尔木市,都建成了电视录相转播台。过去居住条件较差的石油工人,三年来有5,000多户搬进了新建的一套四间的小四合院。一些工矿企业支持职工在房前屋后自建温室,每年5至10月,能够吃上黄瓜、芹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解放初,偌大的盆地,仅有15,000多人。现在,盆地人口已达到29万。今年以来,又有上千人要求来柴达木。
1965年4月,陈毅副总理在格尔木向参加建设的群众说:“我们要纠正把青海和柴达木看作是边疆地区的错误观念,青海是我们祖国的心脏。再过几年,铁路将修到这里,并通过这里修到拉萨,这里将建设起许多现代化的工厂。最先来到这里参加建设的人是光荣的。国家今后将动员更多的人来和你们一起建设青海,建设柴达木。”(附图片)
青藏铁路位置图。   朱育莲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