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探索者的情操——记奋战在横断山区的青藏高原科考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30
第3版()
专栏:

探索者的情操
——记奋战在横断山区的青藏高原科考队
本报通讯员 陈和毅 缪天福 本报记者 郭龙春
在当年老红军征战过的横断山区,活跃着一支从事新长征的科技队伍。他们学习和继承“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年复一年,远离城市,远离家室,来这里爬雪山,过草地,攀金沙江畔的云崖,跨大渡河上的索桥,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坚持进行野外考察。
这支考察研究“世界屋脊”长达十年的科技队伍,名字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他们在科学院野外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榜上名列首位。
窥察“地质构造之窗”
横断山区地处藏东、川西、滇西北一带,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高大而又最年轻的高原。按照地质界的板块学说,青藏高原及其国外邻区,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结合的地带。这里是研究环球地质构造的一个关键地区,有人称之为“世界地质构造之窗”。许多国家的学者渴望从这个窗口窥察到一些大自然的奥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考队对高原主体——西藏境内的考察,取得优异的成果,为祖国赢得了声誉。从1981年起,他们转战到高原东部的横断山区。这个地区的地形、气候、山川走向等又独具特色。在这里深入进行科学考察,有助于揭示整个高原的奥秘。
探索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变的历史,需要寻找特定的岩石、生物化石等地质历史的见证,凭借他们来再现亿万年前的自然景观。这既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也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古生物地质组探查古海的故事,就是一例。
经过科学家多年的考察,证实今日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曾经是碧波荡漾的海洋。在四亿年前,藏北和滇西就同是古海。但两地相距千里,其间是海水直接相通,还是有陆地阻隔?陈挺恩率领的古生物地质组去年带着这个问题,到藏东地区进行了认真的考察。
他们根据事先掌握的线索,来到察隅县一个有地质露头的地方。现实却使他们很失望。这个地方,下面是奔腾湍急的河流,两旁是陡峭的山崖,而公路旁边便于寻找化石的地带,有一个庞大的洪积扇(即扇形的洪水堆积物),即使有需要的化石,也被它掩埋了。怎么办?他们不肯轻易收兵,决定翻越洪积扇,爬到陡壁上去寻找。陈挺恩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一名中年知识分子。因为长期在高原工作,身患胃溃疡、关节炎等疾病。当时,这个文质彬彬的书生,不顾身上的病痛,克服高山缺氧等困难,和同志们一起,奋力沿着四十度的陡坡攀登。他们终于在悬崖上发现了四亿年前的中奥陶世地层,找到了当年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化石。后来,他们又到芒康县翻山越岭,找到了同类化石。这些化石证明,四亿年前藏东和藏北、滇西存在着同样的生物群。这就为藏滇古海经由藏东互相连通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近三年来,青藏高原科考队在兄弟单位的协作支持下,在横断山区收集到一些有关板块缝合带的新资料,发现了老第三纪和中更新世的哺乳动物等化石。这类成果对于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隆起和演化的历史,都有重要价值。
探索“生物王国”
横断山区虽然有横空出世的雪山和千年不化的冰川,但它却是一个优美的花圃、生物的乐园。这个地区兽类、鸟类、昆虫的种类,都占全国半数以上。珍贵、稀有动植物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
这个地区为什么能享有“生物王国”的美称?原来它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地形上看,这里是世界闻名的高山峡谷地带。气候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如果你从河谷登上山顶,就会发现“十里不同天,一山有三季”,在亚热带地区同时有温带和寒带的生物存在。从地理位置看,我国南北两大类动物的分界线正横穿横断山区。这里的山川又是南北走向,南方的动物可以沿河谷北上,北方的动物可以沿高山地带向南迁延。这一带是南北两大类动物交汇的地方。从地质历史上看,横断山脉部分谷底,在第四纪冰期没有遭受寒冷气候的重大影响,充当了某些生物的庇护所,保留下一些古老的生物,如大熊猫、珙桐、连香树等。在生物学研究方面,这个地区一向受到中外学术界的关注。
这个“生物王国”里,到底有多少“珍宝”?这些动植物资源应当怎样保护和利用?一连串的课题,吸引着许多科学工作者。彭鸿绶是我国著名兽类学家之一,前年已是72岁高龄,还兴致勃勃地进入横断山区。他先后考察了丽江、德钦等高山地区和中甸林区。他渴望完成多年的宿愿:查清横断山区的动物资源,向国家提出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方案。不幸的是,高原上恶劣的自然条件,连续一个多月的奔波劳累,使他得了高山性急性肺水肿病。这位老专家为科学事业献出全部心血,最后长眠在横断山上!
凭着这种献身精神,动物考察组的同志克服重重困难,在前两年就采得鸟兽标本5,000多号,并且发现了一些动物新种。仅1981年在横断山南段采集的属于跳甲科丝跳甲属的昆虫,就有十个新种。独龙江小分队去年采集了3万多号植物标本,目前经过鉴定的,有7个高等植物新种、3个真菌新种。这些成果是得来不易的。
独龙江流域地处中缅边界和云南、西藏两省区交界处,大部分地区没有人进行过植物考察,北部还有一片无人区。山高谷深,不仅没有公路,连骑马也不可能。独龙江小分队的9名勇士,包括两名女将,在这个地区徒步行走上千里路,翻越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12座。有的同志走独木桥失足,幸而骑在树干上才没有跌进滔滔激流;有的同志爬雪山时滑倒了,几乎滚下茫茫深渊;还有几个同志险些被山上崩塌下来的石块砸倒……。再加上毒蛇挡道,疾病威胁,困难始终伴随着他们。
我们访问的一位女将,谈起这类险情还有些后怕。但当时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了。白天,他们象进入神话中的珠宝宫殿一样,贪婪地采集竹树花草;入夜,不顾蚊虫的频繁袭击,在烛光、电筒灯光下抓紧处理标本。每天起码工作12个小时。
全靠着为祖国、为科学的坚定信念,这9名勇士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内,历经“九难十八劫”,终于胜利完成了这一科学考察的壮举,首次搞清了独龙江流域的植被状况。一路护送他们的解放军指战员也佩服地说:“你们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你们是了不起的人!”
开发“聚宝盆”
横断山区好比一个待开发的“聚宝盆”。科考队员们感到自己肩头上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在完成学科基础研究考察任务的同时,理应协助地方上研究如何用科学方法来开发利用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3年来,科考队的各个专业组,分别对若尔盖等地的沼泽,包括沼泽区内草场、泥炭的利用作了调查;对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地热资源作了较详细的摸底;对邛海等湖泊的水产资源及捕捞、管理方法作了调查分析;对高山森林的合理采伐更新,以及对洱海地区调水方案的选择等等,都作了大量考察研究工作。他们提出的建议,许多都受到当地领导机关的重视,有的已被采纳实施。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农业自然资源遥感和综合系列制图,是青藏高原科考队发挥多学科的优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次尝试。参加考察和制图的有地理、土壤、植物、遥感、地图等8个专业的科技人员。通过野外考察,参照卫星像片,共编制了地貌、植被、森林分布、土地利用现状、农业自然分区等18幅地图。为绘好这些地图,他们既象登山队员那样勇敢地翻山攀岭,进行实地勘查,又象绣花姑娘那样,仔细地画准每一条界线,染好每一块颜色。
这些地图为制定农业区划和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认识横断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和规律提供了典型区域的基础资料。刚一脱稿,就受到地方上的热情欢迎。(附图片)
考察队员爬雪山、过草地、风餐露宿,另有一番乐趣。这是青藏高原科考队沼泽专业组踏勘若尔盖湖滨沼泽时午餐的情况。 陈和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