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看话剧《沧海横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30
第5版()
专栏:剧评

看话剧《沧海横流》
刘启光
今年“八一”,总政话剧团创作并演出的六场话剧《沧海横流》,同首都的广大观众见面了。这出好戏,为今年的“八一”建军节增添了光彩。
话剧《沧海横流》反映的是1927年南昌起义之后,朱德同志率领起义军的一部分,在陈毅同志的协助下,辗转鏖战在湘粤边境,并发动湘南起义(又称“年关暴动”),而后率部与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会师的一段斗争历史。
如果把我军五十多年发展壮大的历史比作一条金色链条的话,那么《沧海横流》所反映的这段斗争历史,就是这条金链上重要的一环。熟悉我军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南昌起义失败以后,我军面临着的是多么险恶的形势啊!一支疲惫不堪的孤军,国民党反动派的十几万重兵的包围……,出路在哪里?希望在哪里?严酷的斗争现实,无情地考验着每一个人。就在这支革命部队濒于瓦解的严重关头,朱德同志高举起革命的大旗,号召每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要坚决相信革命最后是一定要胜利的。在陈毅同志坚强有力的支持下,朱德同志指挥部队进行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统战工作,在短短六个多月的时间里,创造了湘南大好的革命新局面。这真是一个奇迹!当年曾经亲身参加过这场斗争的粟裕同志说过:“在这难以想象的艰难时刻,我们的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真是象青松那样挺拔,象高山那样耸立。他们坚决率领这支革命队伍,坚持走武装斗争的道路,成为整个部队的中流砥柱。”
对于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在这一时期对革命所作的杰出贡献,本来是应当肯定并广为宣扬的。可是,林彪、江青一伙却费尽心机对这段历史肆意进行歪曲、篡改和捏造,对朱德和陈毅同志进行无耻的打击和陷害。今天,当我们从舞台上看到总政话剧团的同志们用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澎湃昂扬的革命热情,艺术地再现这段斗争历史的时候,禁不住流下了热泪。是啊,历史总是公正的,人民是任何人也欺骗不了的!
《沧海横流》之所以激动人心,不仅在于它抓住了重大题材,而且在于它通过纵横交错的复杂矛盾,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朱德同志的形象。
在以往我们所看到的一些戏剧或电影中,朱德同志的形象,大都不占主要地位。令人高兴的是,《沧海横流》不仅以朱德同志为主角,而且从形象塑造来说也是基本成功的。熟悉朱德同志的人们看了戏,也许会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叹:“是的!朱老总就是这个样子!”这印象主要不是来自演员的形似和外部动作(这里附带说一句,饰演朱德同志的演员,在外部造型和内在气质的掌握上还需要再努一把力),而是来自那些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相当典型的艺术细节。《沧海横流》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们并没有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孤立地去塑造人物,或者任意地去“拔高”人物,而是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物在这些具体环境中合乎规律的发展。朱德同志是一个革命意志十分坚强的人。在革命受到严重挫折的紧急关头,他巍然挺立,勇敢坚定地担负起了挽救革命这一历史的重担。朱德同志又是一个宽厚仁慈,通情达理,爱护士兵的优秀指挥员。当起义军战士王贵为了照顾老娘、堂客要求离开队伍的时候,朱德同志并没有责难他,而是拿出新打的草鞋和兜里的全部银元送给他,还嘱咐他“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危害革命,祸害百姓”。感人肺腑的话语,一颗诚挚的心,深深感动了王贵,后来他成了经得起各种艰难困苦考验的最坚定的战士。朱德同志还是一个最注重实际,并善于从实际出发决定斗争策略的好领导。在湘南这个特定的斗争环境里,他决定改变过去正规战的一套作战方法,而采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的游击战术。当“左”倾路线的领导盲目地命令他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同优势的敌人死打硬拚的时候,他十分坚决地抵制了这种冒险行动。通过这一系列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描写,一个高大、感人的艺术形象便矗立在我们的面前了。
《沧海横流》也较好地塑造了陈毅同志的形象。过去我们通过《陈毅出山》和《陈毅市长》等戏剧和电影,对陈毅同志在坚持赣南游击战争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斗争中的卓越贡献,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对于他在湘南这一段斗争中的卓越贡献却不甚了了。《沧海横流》相当生动地表现了陈毅同志这一段斗争生活,并且展示了他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高尚品质和坚强的革命斗志。
《沧海横流》在艺术风格上是以粗犷、豪放为特点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们以严肃的创作态度,炽热的革命激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这幅色彩斑斓的革命画卷。这中间,既有粗线条的勾勒,又有工笔细描;既有刀光剑影的斗争场景,又有箫声悠扬的幽清画面。它把我们带到了五十多年前的湘粤山区,使我们尝到了斗争的艰辛,也使我们分享到胜利的喜悦。
《沧海横流》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觉得整个戏中,大笔泼墨的地方比较多,而工笔细描却嫌少了些。结尾部分虽然几经修改,但仍觉得气势不足,似乎有些突兀和草率,没有把湘南暴动后的大好革命形势和胜利成果充分地反映出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