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迁西风格——河北省迁西县农民支援引滦工程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01
第2版()
专栏:

迁西风格
——河北省迁西县农民支援引滦工程纪实
本报记者 石德连
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工程的“龙头”及其上游的两个水库,先后在河北省迁西县境内开工,共占用耕地5.8万多亩,淹没、砍伐果树和柴林300 多万株。这对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迁西来说,是多么大的损失啊!然而,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迁西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象战争年代支援前线那样,尽心尽力支援国家重点建设。
天津市严重缺水,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引滦入津工程要迁西作出牺牲这个消息一传到迁西县,人们说:“天津是全国的天津,也是迁西人民的天津,我们要全力以赴支援引滦入津。”
1981年寒冬,两万多名引滦工程建设者开到迁西县境。施工场地设在哪里,哪里的农民就帮助修道路、拉电线、铺管道,很快做到路、水、电“三通”。生活区设在哪里,哪里的农民就让出自己的房子,全县共腾出住房1,500多间。同时,又帮助施工部队建营房、打水井、设食品供应点。短短20多天,建成营房7,200多平方米,打水井31眼,建商业网点20多个,保证了部队的食宿。
在支援引滦工程中,迁西农民自始至终不“看钱办事”。开凿隧洞的工程一声炮响,他们同施工指战员一起下隧洞,冒着随时可能塌方的危险,铲凿顽石,推轱辘马,战斗在施工第一线上。他们看到浇注混凝土需要砂石,立即组织起11个筛砂场,9个石料加工场。工地运输有困难,他们出动拖拉机、马拉车、人力车一齐上,运送砂石31万多立方米,拉了25万余车次。分水枢纽工程施工急需斧头、木锯,商业部门虽然及时把物资送到了,但斧头没有把,锯条没有架。附近村庄的许多木匠得知这一情况,放下手中赚钱的木器活,义务加工斧头把、木锯架。
迁西农民如此热心支援引滦工程,并不是为了自己受益。相反,有许多村庄和家庭,还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景忠山附近的孟店等生产队,施工占用了他们的耕地,而且村子脚下就是输水隧洞,造成泉水下渗,各家的“压把井”干枯了,吃水要翻一座山梁去挑。可是农民们说:“咱们吃水远一点,总比天津人民引黄河水容易得多,咱要‘小家’服从‘大家’。”
八里铺大队社员刘开有,庭院里的板栗、柿子、黑枣、桃、杏等果树,一年能收入一两千元。施工洞口设在他家附近,需尽快搬迁。大队干部把情况告诉老刘,他爽快地说:“为了保重点,旁的别说了,我搬!”几天工夫,他搬到了新居。有人说迁新居好,也有人说迁新居吃了亏。刘开有说:“新搬的地方我不遂心,可咱怎能向国家讨价还价呢!”象刘开有这样主动搬迁的农民,在迁西县共有4,467户。
开凿隧洞的9号、10号井,地质条件复杂,进展缓慢,眼看就要拖整个隧洞工程的后腿。指挥部决定,再增加两个辅助井。这就需要立即征用八里辅大队80亩果园、60亩良田。那时,正是即将秋收的季节,沉甸甸的谷穗开始发黄,果树结满了水果,这块“肥地”能征得来吗?施工部队的指挥员和公社干部,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大队老支书郭有同志。郭有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当地有名的支前人物。作为庄稼汉,他怎能不心疼即将收获的庄稼和果树呢。他得知工地要开“新战场”,便跑到地里和社员商量,正在干活的吴春开等社员一听这事“炸”了:“老支书,眼看要到嘴的粮食,再过些日子不中?”郭有把隧洞施工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大家。社员们说:“工程不能等收成,中了。”结果,征用这140亩良田和果园,只用了一个多小时。
迁西农民的风格,还表现在为施工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上。一年多来,工地附近的村庄,都开展了创建文明村活动,把支援重点建设、保护国家财产,列入乡规民约。大黑汀大队就在分水枢纽工程旁边,村前村后都是施工用的“三材”,开展文明村活动后,村里组成义务看护队,协助施工部队保护国家财产。一天,暴雨即将来临,眼看大堆大堆的水泥要被雨水浇湿,许多社员和商店职工找来苫布盖上,没有让水泥遭到损失。
迁西风格,是迁西县委、县政府联系实际,卓有成效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结果。引滦工程开工之前,县委专门召开了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把这项工程的意义告诉千家万户。县里专门成立了“支滦”办公室,从县到社队都指定专人负责。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群众,扎扎实实解决思想问题和具体问题,使正气得到发扬。大黑汀水库计划今年7月拦洪蓄水,可是库区的南团汀大队还没有搬迁。县委书记苗旺贺和县长杜风德带领30多人的工作组,挨门挨户做思想工作,一家一家安排搬迁问题,全大队很快搬出了库区。
如今,甘甜的滦河水流到了天津,700万天津人怎能不感谢迁西的父老兄弟,怎能不学习迁西风格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