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社会化大生产和小企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02
第5版()
专栏:

社会化大生产和小企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 凌
小企业有强大的生命力
社会化大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小企业将日益减少,以致最后被完全淘汰。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在一些经济部门中,小企业的数目会越来越多,并和大中企业长期并存。这是许多已经实现了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了的。
例如,据美国1979年统计,小企业占全部工厂商店总数的97%。近八年来美国小企业每年除了倒闭的、被大公司并吞的约25万家以外,净增约20万家。日本的中小企业,1954年为328万家,1981年增加到581万家。这类企业的就业人数,同一期间由1,477万人增加到3,443万人。法国、西德、英国等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
为什么在普遍使用现代化机器进行生产、大企业力量强大的社会经济中,小企业还能存在并有一定的发展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专业化和协作的需要。
社会化大生产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对立物。它的特点是:在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所谓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就是意味着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范围越来越广;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被大企业并吞掉,全社会最后只剩下少量的大企业。其所以如此,是由当代生产力的发展特点决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现代工业制成品的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每个制成品所需的零部件越来越多。例如,一般汽车有一两万件,一台电动机车有近25万件,而一架波音747飞机竟多达450万件。这些零部件有许多要求精密度很高,还要不断更新改进,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这些零部件通通靠一家大企业去研究和制造,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因此,就有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例如,上述波音747飞机的试制和生产,就有包括六个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中小企业参加协作。
小企业规模虽小,但由于专门生产某几种零部件,产品单一,技术专门,熟能生巧,这就有利于在工艺上精益求精,有所突破。据美国商务部统计,本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大半是由小企业创造出来的。同时,由于生产批量大,成本就低;由于产品单一,技术设备也比较单一,管理简单,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也比较简单,工资一般也较低。此外,小企业规模小,投资少,生产工艺比较简单,资金周转也较快。这些使得小企业生产的零部件的价格往往比较便宜。而小企业之间又有激烈的竞争,大企业可以从中选择,不只规定数量、质量,而且要求绝对准时交货,这就可以使大企业的库存压缩到零或接近于零。这些对于大企业当然是十分有利的。
由于有了大量中小企业提供协作,大企业就可以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主攻关键部件的生产和负责总的装配,以及从事新产品的科研、设计和试验,从而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增强竞争能力。
一方面,资本在集中,大企业是社会生产的骨干;另一方面,零部件的生产却越来越分散。这两个并行的趋势,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来的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代大资本家发现,与其在竞争中把这些小企业通通并吞掉,不如让它们保留下来,利用它们廉价的劳动力和技术装备,为自己服务,并实际上为自己所控制,遇到经济不景气时又可把损失转嫁给它们。这样对大资本更为合算。因此,大企业向中小企业购买零部件的比率(指占总成本的比重)越来越高。
除了零部件生产专业化以外,还有工艺和工序的专业化,例如铸造、锻压、热处理、喷漆、电镀等,也都分别由专业化的小企业来承包。此外,工具生产、技术设备的安装和维修、运输和保管等,也都按专业化方式分别组织成若干个独立的小企业,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小企业面向全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商品性生产服务,收到效率高、成本低、服务周到的结果。
这些就是在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大量小企业能够存在下去的重要原因。
全能厂不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这样的企业规模结构对社会主义国家适用吗?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因为这是社会化大生产本身所要求的,是社会分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结果。分工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众人皆知的,适用于任何社会、任何民族的普遍规律。
我们对社会化大生产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解放以来,我们先后建立了许多“大而全”、“小而全”的厂子。我们许多人过去以为只要有了大工厂,用机器进行生产,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就意味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小企业要逐渐被淘汰掉;工厂职工人数越多,越包罗万象,社会化程度就越高。其实,这种“全能厂”只处在社会化分工的比较低级的阶段,还带有浓厚的自然经济色彩。实践证明,这种全能厂机构臃肿庞大,领导力量分散,环节多,效率低,产品少,成本高。这是目前我国生产设备不能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受到障碍,劳动生产率不能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人说,我们的全能厂内也有一定的专业分工,厂里有不同的车间,分别生产不同的零部件或担任工艺过程中的不同工作。这种分工和零部件专业化又有什么不同呢?
不同之处在于:从事零部件专业化生产的小企业(即便是个体经营的小企业)是以整个社会需要为市场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它们分别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而全能厂的各个车间(不管是多么大的车间)则否,它不直接生产商品,只是为完成本厂的计划服务。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少数人操纵的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可以大批量地生产某种零部件,足以供应全社会的需要。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已经突破了一个工厂(即使某一个很大的工厂)所能容纳的范围。例如,美国两家共只有两三百人的小企业,专门生产为内燃机配套的皮带轮,其产量竟能满足1,100—1,200万辆汽车的需要(1979年美国小汽车和载重汽车产量只有1,100多万辆)。这样高效的生产设备,如果不是以整个社会需要为市场而进行大批量的商品性生产,而只限于为某一个大工厂配套服务,那就必然会造成生产力的巨大浪费,阻碍技术的发展。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利用率,在我国一些全能厂中,那些零部件通用化程度较高,而本厂自用量不大,先进生产能力长期不能发挥的车间,应该创造条件,独立出来建厂,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我国许多地区和工业部门已经认识到这种趋势,并且在几年以前就开始按零部件专业协作的方式来组织社会生产,最著名的如江苏省常州市组织的手扶拖拉机一条龙生产,上海市标准件行业的生产,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农业生产社会化的趋势
现代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的一个特点是: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很高,但小农场仍占很大的比重。据统计,到本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可供养的人数已达78人。1977年,美国每个制造业工人占用的固定资产装备为2万美元,而每个农业劳动者却达10万美元,到八十年代初期又提高到12万美元。美国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已远远超过了工业中有机构成最高的石油和煤炭工业。但美国的大多数农场仍然是韩丁式的家庭农场。据统计,1979年美国共有233万个农场,而农业劳动者只有330万人,就是说,每个农场平均还不到1.5人。日本也是世界上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的国家之一,1977年日本农业机械动力达到5,300万马力,平均每公顷耕地接近10马力,居世界首位。但日本仍然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户占优势,使用雇佣劳力的资本主义大农场很少,1977年每农户平均耕地1.1公顷(16.5市亩),其中小的农户不到半公顷,大的农户也不过4—5公顷,只有北海道才有占耕地20公顷以上的大农户。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没有消灭小农场,反而为它们的存在创造了前提。例如,在畜牧业方面,正是由于出现了电气化、自动化的各种养鸡设备,一个劳动力就可以管理3万多只产蛋鸡或4万只肉鸡。这样,肉鸡的生产工艺过程就可以实行精细的专业分工,把整个过程分为若干独立阶段:养种鸡生产种蛋,孵化雏鸡,肉鸡育肥,肉鸡屠宰加工,供应饲料,等等。每一阶段都分别由不同的小企业、家庭牧场负责,实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各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种植业方面,农业机械正在向大马力、先进控制装置、使用精确灵活等方面发展,田间操作可由拖拉机手一人担任,无须再配备农机手。另一方面,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许多环节(包括耕种、土壤化验、良种供应、播种、施肥、植保、收割以及储运、对产品进行分类加工、包装、销售等)都各有专业化部门来承包。农场中过去要由自身去完成的许多职能,现在越来越多地分散出去,由专业化的部门来完成。这样,一个家庭农场可以经营几千亩土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农业生产的周期很长,其对象是活的生物,受大自然复杂多变的因素影响,农业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往往只能在最后收获(即产量)上表现出来,因此,最需要经营者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而只有把产量和经营者的直接利益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因此,许多家庭农场虽然在资金、技术力量方面比大农场相差甚远,却仍然能在竞争中站得住脚。
家庭经济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层次。我国农民近几年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小规模分户经营与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结合起来,使集体所有制的优越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这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进步。这种家庭经营,虽然是小规模的,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依靠各种专业技术服务,家庭经营也可以实行现代化,可以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世界各个农业先进的国家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的,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信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