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青海:得天独厚——随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赴青海考察团考察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04
第3版()
专栏:

青海:得天独厚
——随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赴青海考察团考察散记
本报记者 王溪元 孙宁海
“青海地大物博,是祖国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这句深情的话是朱德同志1958年视察青海时说的。那么,青海究竟怎样可爱呢?
我们随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赴青海考察团进行了半个多月的考察,参观访问了矿山、农场、盐湖、水电工地、城镇和牧区,行程3,500多公里。美丽富饶的青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火车过兰州西行不久,便顺着湟水谷地进入青海省境。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是青海省最主要的耕作区,小麦每亩单产很多都在千斤以上。
初来乍到的人,感到这儿的空气格外清新透明,阳光也特别明亮,这儿的远山、近水,绿树、白墙就象新绘的水彩画,在西宁的车站、旅馆、街头经常能碰到一些穿红戴绿的旅游者,据了解,西宁市等地自6月底开放以来,已接待来自世界各地20来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和港澳同胞两千来人。他们游览了西宁市,参观了湟中县的世界闻名的佛教圣地——塔尔寺,并在青海湖畔访问藏族牧民,在帐房里吃手抓羊肉、进鱼餐,在草原上穿民族服装、骑马、赶牦牛……一位外籍华人作家说:“我看到青海湖及其周围群山和湖畔草原,感到犹如是瑞士和澳大利亚的结合,美极了。”香港来的一位大学生说:“原来我以为青海是一片荒凉,后来听旅游者说青海很美,我就来了。到这一看,真是出乎意料的美。”
青海湖畔牛羊多
我们在西宁停留了两天,便开始乘车沿青藏公路西行。走出湟水谷地,渐渐地爬上了海拔3,500米的日月山。相传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进藏路过这里时,因思乡而踌躇不前,唐太宗李世民派人给公主送去金日和金月两面宝镜,勉励她为增进汉藏两民族间的友谊而勇往直前。但两面宝镜在中途被大臣偷换成瓦制品,公主得知后一怒把两面假镜摔在山上。从此,这座山就被人们称为“日月山”,至今还有大石碑立在山口。
汽车过了日月山,景色大变,眼前展现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蘑菇很多,沿途偶然能见到一两个拣蘑菇的人。据说有时一人一天能拣一二百斤。可惜没有多少人去拣,因为交通不便,拣了也运不出来。
过日月山后再走一个小时,就能望见青海湖了。蓝天白云下的青海湖显得格外湛蓝幽深,远处山峰上白雪皑皑。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近4,600平方公里,湖里盛产无鳞湟鱼。青海湖中有个鸟岛,岛上各种鸟近10万只;可是人们很少知道青海湖畔草原上的牛、羊、马、骆驼比鸟儿多得多。青海省的农牧业大致以日月山为界,东部为农业区,西部为牧业区。全省现有各类牲畜两千多万头。青海畜牧业的构成以牛羊为主,这里产的羊毛纤维长而粗,富有弹性,光泽性强,是编织地毯的上等原料。青海有近500万头牦牛,占全国牦牛总数的40%,牦牛奶的乳脂率比一般奶牛高一倍多,牦牛肉质鲜嫩,瘦肉多,以其独具的野牲香味受外商欢迎。
青海省的牧区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96%,一般草地也要十多亩才养一只羊,在畜牧业生产上存在“晚熟低产”问题。考察团的几位农牧专家认为:解决畜草矛盾(畜多草少,冬春草场尤其紧张),必须推行“季节畜牧业”,即夏秋青草期多养,冬春枯草期少养,每年10月在牲畜体重高峰期大量屠宰和出售。位于祁连山南麓的祁连县峨堡公社在这方面已经闯出了一条新路。他们懂得不能把存栏数当作目的,而把商品率作为追求目标,采取入冬前出售羔羊,当年育肥商品畜,努力提高羊毛产量等做法,转变了以往因牲畜“秋肥冬瘦春死亡”的局面。这个公社牧民的人均收入从1979年的210元增加到1982年的467元。这种做法如果在草原普遍推广,畜牧业生产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当然,在离公路和铁路较远的牧区,必须同时解决冷库和长途运输的问题。现在青海也正在采取措施,如进行畜种改良、草原改良和实行大包干等。现在这里特别需要学有专长的畜牧业科技人员。
诱人的“聚宝盆”
我们沿青海湖南岸向西,翻过铺满松软的“草毯泥毡”的橡皮山,就进入了天荒地老的“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的蒙语意思是盐泽)。这时只见青藏公路象一道流星轨迹,直射山下的一片茫茫银海——那是茶卡盐湖。
我们进入了一个盐的世界。阳光下,一眼望不到边的盐湖上到处是晶亮刺眼的食盐。这儿盐厂已修铁路专用线,路基就是用盐铺成的。
我们乘了40多分钟“小火车”,从盐厂办公地点来到采盐现场。这里采盐,就是用挖掘机往车斗里装。据记载,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已有人在这里采盐,可惜至今也不过是“小打小闹”。从现在起,假若每年开采20万吨,可以开采两千多年!
如果把柴达木盆地比作一个椭圆的大鱼盘,茶卡盐湖正好在这个鱼盘的东端。由此往西,还有20来个大小不等的盐湖。茶卡盐湖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小的盐湖。最大的察尔汗盐湖的储量相当于茶卡盐湖的100多倍。察尔汗盐湖以钾盐为主,伴生多种其他元素,盐湖面积达5,000多平方公里,著名的“万丈盐桥”,就是在厚达几米至几十米的盐壳上修筑的长达31公里的公路,青藏铁路也将从这里穿过。有人计算过,柴达木盆地中仅已查明储量的盐,能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架设一道6米厚、12米宽的“盐桥”!
可惜,这里的大地绝大部分还处于原始状态。虽然有几处进行了中小规模开采,但由于原盐属于限产物资(产大于销,以销定产),有些厂矿并不能放开手脚干。
“生产多了卖不出去”是当前柴达木盐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出路就是发展盐化工业。人们吃盐的数量毕竟有限,何况还有那么多海盐。为了经济而有效地开发这里的盐矿,必须发展综合性的盐化工生产,因为这里的矿床好多都是共生矿,除有食盐之外,还有芒硝、硼酸盐、钾镁盐、天青石等多种矿藏。青海省现已探明的50多种矿藏资源中,有30多种列为全国前10名,其中有10种居全国首位。在这10种中,有7种主要贮藏于盆地。
从柴达木盆地的中部往西,越来越荒凉。我们过了南八仙,一直到盆地的西北部边缘冷湖镇,途经200多公里,几乎不见一只飞鸟,不见一草一木,除了瀚海沙漠,就是奇形怪状的风蚀而成的雅尔丹地貌——有的象金字塔,有的象蘑菇,有的象不倒翁,到处是风所造成的“石雕”“泥塑”。戈壁滩上的中午前后,阳光刺眼,路面烤人,远接天边的沙漠上不时有海市蜃楼出现:白茫茫的大湖、青幽幽的远树……
“这可是块宝地,别看表面上是不毛之地,下边的埋藏可是十分丰富。”曾经在这里工作多年的勘探队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建国初期,第一批勘探队员来到这里,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寻找资源。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勘探队员在那边山角下追上一只大头羊(一种野羊)。他用两只手抓住大头羊的两只犄角,人和羊厮巴开了。羊在挣扎的过程中,把地皮蹬开了,一条一块地露出了乌黑锃亮的煤炭。勘探队员高兴得欢跳起来。后来经过勘探,在这里开办了一个煤矿,就起名叫大头羊煤矿。”
到了盆地西部最荒凉的地区,恰恰是到了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方。现在在盆地里已发现十几个油田和好几个气田。1977年11月在尕斯库勒油田打出一口自喷井,喷油高达40多米,一天喷油800多吨。
柴达木盆地的石油构造成排成带,但是我们的勘探程度还比较低。考察团的专家们认为,今后应当尽量采用先进技术,继续加强勘探工作,进一步寻找石油资源。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原油产量,并积极创造原油外输条件。
荒漠中的绿洲
柴达木盆地确实是块谜一样的宝地,人们看着那大片荒漠或奇形怪状的风蚀地貌,仿佛是神话中后羿射日或是刚刚被孙悟空扇灭了火焰的世界。可是,当我们置身于盆地南北缘的沙漠绿洲诺木洪、香日德、德令哈等农场时,感到这里简直与江南水乡无异。墨绿的杨树防风林象厚实的城墙保护着农场。农场里长势喜人的小麦、豌豆、葱蒜、辣椒、萝卜、白菜、西红柿、茄子、黄瓜,以各自的色彩装饰着大地,这里鸡鸣鸭叫,肥猪满圈。
诺木洪农场场长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这儿枸杞子在香港销路很好,这个农场共有5万亩春小麦,平均亩产600多斤。
香日德农场在诺木洪以东180公里,这里同样是绿色的世界。1978年,这个场在3.91亩实验田里创造了春小麦亩产2,026斤的世界纪录。
考察团和青海省的专家们经过对一些农场和牧场的考察后说,在柴达木发展农业,应以发展林牧为主,大力营造防护林带,实行人工种草。专家们还说,在重点防沙、固沙地区,要保护和改良现有草场,为了防止沙化,必须禁止挖掘沙生植物,新辟荒地一定要十分慎重。在水土气候条件好的地方宜采取“以社扩社,以场扩场”的方针,充分利用水利资源,适当扩大耕地,走农林牧副结合的道路。
盆地中现有的十几个农业点的实践证明,要在这里发展农业,必须首先抓好林业——即种树育林。甚至可以说,柴达木盆地的绿洲,全是靠人工植树造成的。植树造林有效地改变了自然面貌,改善了小气候。
专家们概括地说,柴达木的农业一定要走水——林——农(牧)的路子。即先搞水灌设施,再营造防护林,造成适合粮、草、菜生长的环境,做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柴达木盆地的地下水资源很丰富,只要开发出来,就可以浇地。
柴达木的农业开发还有个劳力不足的问题。劳力问题如何解决?考察团的同志们认为,海西州提供的一份材料具有典型意义。在距格尔木市140公里的地方,有个小灶火农业点,1966年以前,这儿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有可耕地近万亩,水源也较丰富。从1970年3月起,十多年来,从青海东部乐都等县自愿迁来150多户社员,种地3,100多亩,年产粮食150万斤,油料近两万斤。十多年来,这个农业点为牧业提供饲料近200万斤。沉睡千年的荒沙滩变成了米粮川。国家只对初次迁来的20多户社员每户补助了几百元安家费,以后,这20多户社员劈山拦河,穿山引水,1971年在1,400多亩荒地上首次收获粮食近20万斤。打开局面后,青海东部浅山地区有些农民也闻风而来。亲友相串,互助安家,许多人乐滋滋地准备在小灶火大干一场。
水力资源的“富矿”区
素有“江河源”之称的青南高原占青海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由昆仑山及其支脉组成,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长江、黄河都发源于此。江河流经高原边缘,水位落差很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到龙羊峡水电站工地进行了参观访问,并考察了另一个电站的选址——拉西瓦峡谷。
我们到达龙羊峡的时候,胡耀邦总书记刚刚离开这里,工地上的广大职工还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他们表示:“中央领导同志如此关心这个工程,我们更要努力奋斗,力争把电站早日建成。”
龙羊峡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黄河在这里顺着狭窄的山谷奔腾东去。两岸陡峭,水流湍急,正是修建水电站的好地方。然而这里地处高寒地带,缺氧27%,终年风沙多,昼夜温差大。建设电站的广大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年奋战着。水利电力部第四工程局的广大职工将在这里筑起高达178米的亚洲第二高坝,建成面积为393平方公里的国内最大人工湖。这个水电站建成后,不仅每年能发60亿度电,它的水库还具有多年调节水量和综合利用的效果。现在这个工程已进入以大坝浇筑为中心的全面施工阶段。
将来龙羊峡水电站建成之后,准备紧接着上李家峡水电站的建设工程,可是有的专家认为应当先上拉西瓦。从调查研究的角度出发,考察团中一些身体比较好的同志便去看了拉西瓦。
拉西瓦峡谷位于青海省贵德县境内,与上游的龙羊峡毗邻。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勘探队员们正在进行紧张的勘探施工。这里危岸逼人,峭崖陡壁令人毛骨悚然。因为黄河在这里变成了一道“窄缝缝”,所以主张先上拉西瓦电站的同志认为,在这里可以搞“当地材料坝”,即用定向爆破方式将两面的高山削顶填谷,造成一个底宽达两公里的“大塞子”,把水拦住。这样就不用再从远处运来大量水泥去筑混凝土坝,可以早施工早受益。考察团中有几位专家认为,不管先上李家峡还是先上拉西瓦,搞当地材料坝的意见是值得重视的。
在龙羊峡的下游,青海省境内可以兴建水电站的峡谷还有左拉、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此外在龙羊峡的上游可以兴建水电站的峡谷还有十多个。难怪人们把这一带叫做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了。
就是在柴达木盆地内,也有十分可观的水力资源。我们访问了盆地新城格尔木市的格尔木水电厂,并踏勘了格尔木河。格尔木水电厂靠格尔木河水发电,河水来自昆仑山融化的雪水,每年2月到11月为丰水期,可以保证电厂全部机组满负荷发电。就是在枯水期,也可以保证半数以上的机组发电。
这个水电厂是1977年建成投产的,全年发电量为6,000多万度。现在整个格尔木地区全年用电量为3,000多万度,所以每年有大量剩余的电白白流掉。为什么让它白流呢?这就牵涉到水电的价格政策问题了。电厂的同志说,可以把剩余的电供给民用,但必须降低水电价格,用电比烧煤便宜,群众才肯用。如果可以自定优待价格,按照我们这个厂的生产成本,就可以定为每度电0.04元。这样供电不仅方便了群众生活,又可为国家节约大量能源(煤炭以及运煤所耗的汽车和汽油),还可因节省烧柴而保护沙区植被,真是一举数得。可惜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是啊,我们的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应当解决的问题。车轮滚滚,思潮翻腾,考察团的专家们无不苦心地求索着:面对祖国的锦绣山河,如何让它锦上添花呢?(附图片)
青海夏季牧场一角。 王小云摄正
在兴建中的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电站工地一角。刘文敏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