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向西北干旱挑战的人——访全国第五次妇代会代表王素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04
第4版()
专栏:专访

向西北干旱挑战的人
——访全国第五次妇代会代表王素香
本报记者 沈 纯
在第五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的代表中,有一位上海人,然而她却来自祖国的大西北。她就是今年2月间和其他两位同志向甘肃省委递交请战书,要求成立种草养畜技术服务公司,为解决干旱地区群众温饱问题承包种草养畜技术指导的王素香。
王素香已年近花甲,但是她那结实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使人感到她比实际的年龄要年轻得多。她说:“我是在上海长大的,在旧中国我体验过做殖民地人民的痛苦;解放后,国家独立了,有党的领导,我们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使国家早日繁荣富强。”
王素香毕业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青年的王素香,很快就爱上西北这块广阔的土地,立志要开发大西北。可是正当她要进一步施展自己的抱负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她被迫中断了这项工作。然而,王素香要治理干旱的决心并没有丝毫动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54岁的王素香受到很大的鼓舞,决心要争取时间,完成她过去没有完成的事业。她是学畜牧的,深知山区农、林、牧业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过去二十来年掠夺式的耕作,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这就需要尊重科学,花大气力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她选择了多灾、贫困、被一些人认为最“没治”的定西地区通渭县申家山生产队作为种草的试点,用“种草养畜,兴牧促农,用地养地”的办法改变“广种、低产——三料(饲料、肥料、燃料)俱缺——再低产”的恶性循环。自1979年至1983年,她以坚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引导申家山的群众种草、养畜,改进耕作方法。并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了种草、养畜、草粮轮作的三步方案,由点到面,使申家山千亩荒地变为优质人工草地。1979年他们种草297亩(包括紫花木樨、草木樨、红豆草),其中66亩草木樨地里套种了胡麻,农牧业迅速得到发展。群众收入增加了,生活初步得到改善。1981年种草面积扩大到418亩,还开展了养鸡、养蜂等多种经营,全队光草籽和细羊毛纯收入就有5,143元,人均达到33元。1982年又扩大种草面积263亩,加上养鸡、养蜂、养猪等各项纯收入人均提高到80元,有一户仅红豆草籽就收入800元。1983年又种了250亩草,全队人均种草4.5亩,种粮5亩,今年全队人均收入可达150元,粮食人均可达600斤。有一户养蜂专业户,收入最多,估计可达2,000元。王素香说:“这个数字在内地可能不算什么,可是在历来贫瘠干旱的西北,可是个‘大跃进’了。”说到这里,她为记者冲了一杯从申家山带来的红豆草花蜜,真是甘甜清香。她诙谐地说:“我们干的是甜蜜的事业!”
王素香的这个试验点,几年来通过推广种草,不但使群众的经济收入显著增加,而且使广种薄收、恶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开始有了好转。畜牧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燃料问题也基本上得到解决。
目前,王素香所领导的种草技术服务公司已经和5个县签订了种草承包合同书,计划到1987年种草100万亩。今年这5个县已经种草23万亩。
王素香说,党中央这样重视开发大西北,我这个在西北工作的科技人员就要更加努力工作,最重要的是继续坚持有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