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银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04
第5版()
专栏:

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银行
郑言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调整、改革措施的实施,银行的各项存款和贷款每年都有相当幅度的增长,信贷资金的总规模目前已达3,600多亿元。如何进一步发挥银行的作用?这是四化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列宁说:“没有大银行,社会主义是不能实现的。”列宁主张,要不断地把银行变为统一的核算机关和调节机关,调节全国按社会主义方式组织起来的经济生活。长期以来,我们没有着重从这方面要求银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同志甚至把银行当成单纯的收收付付、算账当会计的服务机关。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根据这一精神,近几年银行增加了业务种类,扩大了业务范围,利息制度和结算制度都作了些改革。这些措施在搞活金融、搞活经济方面显示出了生命力,成效是明显的。但是,要把银行办成全国经济生活的“调节机关”,充分发挥它在经济活动中的杠杆作用,还要作很大的努力。
我国对生产和流通的调节,主要靠计划,同时辅以市场调节。银行是社会资金活动的中枢,手中握有货币、信贷、利息、结算等经济手段。它可以引导资金的投向,把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贯彻到微观经济活动中去;可以通过资金分配,引导企业实现国家计划的要求;可以通过货币、结算,沟通城乡,衔接产、供、销,使经济活动按照国家计划进行。银行的调节和计划调节并不矛盾。银行是国家调节经济生活的有力工具,有着其他经济部门不可代替的调节功能。四化建设要求银行灵活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当前,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中的突出问题是经济效益不高,盲目布点,重复建设,资金、物资浪费严重,产品超储积压。国营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过多,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生产落后,管理不善,亏损严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四化建设的进程。银行应当运用自身的经济力量,择优扶植,区别对待,保证重点,支持先进,为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做出贡献。一方面,对于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对于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生产的企业,应当保证周转资金的供应,以促进其生产在质量、品种、花色、数量上符合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老厂吃不饱,新厂还在搞”的重复建设项目,对于那些耗能高、质量差、脱离市场需求的产品的生产,对于那些经营管理落后,设备、工艺落后而长期亏损的企业,必须给予限制,促其改善经营或关停并转。总之,在信贷上应贯彻“奖优罚劣”的原则,不能让那些只向国家要投资,不为国家作贡献的企业靠着耗费社会财富而生存下去。
银行对于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是多方面的,例如,通过广泛吸收各项存款,通过贷款在不同经济部门的投放,促进积累和消费比例的合理化;通过控制和调节货币流通量,保持商品供求在总体上的平衡,稳定市场,稳定金融;巩固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大力支持适合目前我国生产力状况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等等,总之,从生产到消费,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货币和信贷关系,因而也就离不开银行的作用。银行在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为四化建设服务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全国金融战线的同志都应为此而努力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