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读《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09
第5版()
专栏:书评

读《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
彭 明
重视人物传记研究,是我国历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司马迁著《史记》,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绝大部分是人物传记。因此,这部著作通常被称为纪传体的通史。它主要是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和遭遇,去揭示当时的政治状况,去说明和判断历史问题。分开来看,是一篇篇独立的传记;合起来看,则是一部反映一个历史时代全部社会内容的通史。《史记》这部著作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梁启超说它是“千古之绝作”,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
近年以来,国内外史学界都很重视人物传记的研究。在国外,一些史学家和学术界人士不仅重视当代世界名人传记的编写,而且也致力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研究。在国内,传记研究也很兴盛。这本由李新、任一民合编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是一本以青年为主要对象的普及性的通俗读物。这本书的问世,是和近几年来我国史学界对人物传记研究的重视分不开的。
《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所收传记共28篇,传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共23篇;第二类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在辛亥革命高潮中脱离清朝政府附和革命的地方官员,共3篇;第三类是反动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共2篇。选择辛亥革命时期各方面具有代表性而又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逐一介绍,使读者不仅了解每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而且能够通观辛亥革命的全貌,得到比较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这是本书在内容设计和编排上的一个特点。
通过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向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事实证明是很有效的。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是比较丰富和生动的。如禹之谟、徐锡麟、秋瑾、喻培伦(云纪)、林觉民、蒋翊武等,那种临难不苟、慷慨就义的精神,是使读者读后深深感动的。这些英雄们在就义前大都有绝命书、遗书或遗言的。如禹之谟在致全中国国民的遗书中说:“身虽禁于囹圄,而志自若,躯壳死耳,我志长存”。他唤醒同胞:“宁可牛马其身而死,甚毋奴隶其心而生!”喻培伦在就义前慷慨激昂地说:“学说是杀不了的,革命尤其杀不了。”林觉民在牺牲前表示:如果有一天能使国家富强,民族团结,那么我死也瞑目了。这些都是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应该指出的是,许多革命先驱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曾借鉴于历史的学习。孙中山所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已是众所周知的了。而黄兴本人就曾当过历史、地理教员。如本书所载,他的教学方法也是十分生动有趣的。他上地理课时,学生们拿着地图本请他题字,他有求必应,提笔写了“空怅望,山川形势,已非畴昔”,“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类句子,充分表现出他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热情。又如著名的青年爱国宣传家陈天华,十几岁时便“癖爱历史,凡是中外各国的演变史,他总是爱不释手,背得烂熟。每读到一国由兴而衰时,他就大发感慨;读到奸臣乱朝时,不禁怒气冲冲;对于书中歌颂的豪杰英雄则爱慕不已。这时,他已暗自立下了扶弱抑强、救国兴邦的志向。”再如,辛亥广州起义的总司令赵声,临终之际,“在昏迷中还狂呼黄帝、岳飞”,稍清醒时又泪流满面地断续朗诵杜甫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如果要评价这本书的思想内容,那就是它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是一本比较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我认为这是本书的又一特点。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文字比较简练,通俗易懂,故事性较强;同时又注意史实的准确可靠,如实地反映历史的真象,把通俗性和科学性很好地统一起来。解放前出版的一些名人传记著作,往往把传主的幼年时代和家乡的自然环境渲染过多、过细,自觉或不自觉地宣扬宿命论、天才论。解放后,有了根本的改变,但是过去的影响也非一下就能清除的,因此有些传记写得并不理想。本书各篇,大都没有这些毛病。从各篇的开头来看,大都能够开门见山地把传主的出生环境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此外,本书的作者,为了普及历史知识,宣传爱国主义,力求把传记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而又保持一定的科学性。有的传记,如孙中山、章太炎等篇,即使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也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既做到通俗易懂,又保持一定的科学性,把二者很好的统一起来,这也是此书的一大特点。
最后,不能不表示遗憾的是:这本书原是为迎接辛亥革命七十周年(1981年)编写的,然而迟至两年之后才出版问世。为此,我们不能不再一次向出版界呼吁,希望书籍的出版周期能够尽量缩短,以适应当前的需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