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出版杂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11
第7版()
专栏:图书出版发行笔谈

出版杂议
萧乾
一、以书传书
十年浩劫,苦于没书看。如今,书又多得不知从何看起。打开电视、收音机,广告(或者叫“商品信息”)在我们生活中出现了。牙膏、药品、洗衣机……唯独书的信息,少得可怜。报端常见期刊目录,除了商务的“每日一书”,想靠广告跟踪新书,那是枉然。说也是,各行各业书出得这么多,倘若都登广告,势必造成报纸版面紧张,同时也会抬高书的成本。
每逢拿起一本新书,就常对后面的空白页感到惋惜。三十年代郑振铎编的《世界文库》,每译完一种,书后又介绍了文库中的其他名著。巴金为文化生活出版社共编了十集《文学丛刊》,每集内分长、短篇集、游记、书简、评论等十六种。打开每种,版权页上均印着本集的其他书目,后边还有其他各集的广告。既显示了主编人的布局设计,又自动地把读者引向其他姊妹篇。良友有时还在书前印上作者的其他著作。这样,读完了老舍的《赶集》,你会很自然地要找《离婚》。
打开英国的《万人丛书》,美国的《现代文库》,或日本的《岩波文库》,每本后边也都附上几页关于同一丛书其他著作的简介。至于书前开列作者的著译表,更是常见之事。
“五四”以来,以书传书是个好传统,既充分利用了空白页,又开扩了读者眼界,而同类书姊妹篇之间相互提携,要比五花八门的书籍广告更具吸引力。解放后,我们的出版物宁让后边衬页空白着,很少加以利用,甚至丛书也是这样。
近见新来的傅雷所译巴尔扎克小说,附了他的译作表,甚是赞赏。这样,既引导了读者,又展示了译者毕生的成就,比去查《文学家辞典》省事多了。
二、请附索引
工具书是一个国家文化事业的基本建设,也是衡量其文化水平的一种尺度。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在出版事业方面大抓辞书,专设了出版社,又出了专谈辞书的刊物,实在英明!
其实,任何学术著作,一旦加上索引,都既可供阅读,又可当工具书使用。尤其史、地、传记著作,倘若备有索引,就可供随时查找。反之,没有索引,想查点什么(仿佛记得这本书提过),就得抓耳挠腮。花去半天时间,找到还好;要是查来查去不见踪影,最是令人恼火!
三、预约:一举两得
三十年代,常见书籍预约广告。有些大部头著作,还真是靠预约者的支持才印成的。当然,那时社会混乱,政局不定,也曾为奸商及文化骗子钻过空子。《高尔基全集》预约广告在报上登了半版,事后一本没出,就不了了之啦!但总的说来,预约是一举两得,读者早些掏腰包支撑了书业,自己对于需要的书买到手也有了保证。
今天,社会和币制都空前稳定,书业国营,奸商和文化骗子绝迹。同时各种大型丛书不断涌现。读者最希望的,是确保自己需要或心爱之书,准能买到手。从国家来说,预约既可吸收游资,又可通过预约,更确切地估计书籍的需求量;既可避免仓库积压,又可为读者(尤其是专业读者)提供保证。三十年代书商用折扣优待来招徕,今天,只消免收邮资,就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同时,对于大型丛书的过期出版,预约还无形中会起制约、监督作用。因为一旦向预约者宣告了出版日期,就不便一拖再拖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