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发展中医教育振兴中医事业——任应秋教授的心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15
第3版()
专栏:

发展中医教育振兴中医事业
——任应秋教授的心愿
本报记者 姚堤 蒋涵箴
今年4月,在首都一所医院的病房里,刚动完手术不久的任应秋教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北京中医学院的一位讲师轻轻地推门进来,对任应秋说:
“明年的科研计划马上要上报了,您同意的话就点一下头。”
任应秋教授刚动完胸腔手术,此刻尚不能说话,他伸出了三个手指头,表示明年仍要按原计划带三名研究生。学生坐在老师床旁,无言可答,眼眶润湿了,他跟随了老师十几年,深知老人的秉性。
任应秋是北京中医学院的教授,中医学会副会长。他对内经、伤寒、方剂、医史和中医各家学说均有研究,既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振兴中医,首先要振兴中医教育”,这是任教授一贯的主张。为了发展中医教育,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学问,兢兢业业地培养学生。在他的办公室里,贴着一副他自己书写的对联:“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四化艰巨,决心勇往直前”,横批是“自强不息”。这几年来,他利用清晨、夜晚、节假日,写了《伤寒论语译》、《金匮要略语译》、《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史》、《内经十讲》等著作,共计出版800多万册。
过去中医教育大都是采取师傅带徒弟传授经验的方式。老师属于哪一个学派的,就让学生学哪一本书,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系统的中医理论知识。任应秋教授所著的《中医各家学说》把二千年来零散的中医理论系统化,归纳为七个流派,从纵的方面分析了中医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学术流派的演变和发展。现在《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史》等,已成为我国中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1978年,任应秋教授在全国科学大会的鼓舞下,制订了一个十年规划:十年中要带二十名高质量的研究生,写十本书,要到各地去讲课。他严格地按照自己制订的规划去做。近四年来,他讲课近600学时,有时一天讲六个学时。他说: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学习西医,丢掉了汉医,现在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学习中医,这就要花几倍的努力,日本的这个教训应该引起我国的重视。不努力,别人就要赶上我们。学生们心疼教授,强迫他早寝,他写了一首诗回答学生:“报国日已短,爱国情倍切,欲使百废兴,惟有争朝夕。”对于年近七旬的老人来说,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无疑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同时间赛跑。
任应秋大声疾呼:让中青年医生、教师参加各种研究会。出国讲学,他极力推荐四十来岁的中年教师去,好让他们“名扬四海”。学生写的著作和论文,他反复帮助修改,亲自与一些刊物联系发表。在老师的鼓舞和帮助下,中医学院的一些中年教师这几年也纷纷著书立说。学生们一本本地写,他一本本地帮助修改。在老教授心目中,最大的快慰莫过于看到学生能出成果,能超过自己。
任应秋对学生从来都是严格要求的。“严”也体现了“爱”。他要求自己所带的研究生练毛笔字,背《古文观止》。他认为这是中医的一项基本功。研究生毕业了,他谆谆告诫:“不要认为读了几年书就能成为一名中医,要重视临床实践,甚至不惜以身作试验。古代医学家说得好:‘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任应秋教授是全国政协委员,每次开会,他都要向大会提案,呼吁各界人士重视中医,帮助解决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问题。他建议:一、由懂得中医的内行人来负责管理中医的机构;二、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制订中医法,其中包括中医教育条例、中医院管理条例、中药管理条例、中医师审批条例等,以确保中医政策的落实;三、修改中医博士一定要掌握两门外语的规定,中医是学中国的医学,最好强调学习古汉语,懂得一门外语就可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