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也说“吃文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15
第8版()
专栏:

也说“吃文件”
蒋元明
某公社一文书,把60多斤文件、资料当废纸卖了,换回黄酒23斤,白酒两瓶,与几个人一块吃喝掉了。对此,有人认为是“一起少见的违反保密纪律事件”,且严重“泄密”,而林放同志“倒觉得是‘快人快事’,虽然荒唐可笑,也可颇同情的”。他的文章登在上海《新民晚报》上,名曰《吃文件》。
我也并不赞赏用文件换黄酒的行动,但我却赞同林放的观点。如今社会上好些人不大了解内情,以为坐机关管文件的工作都很清闲、安逸,这实际上只不过是“合理想象”。一位多年做文书档案工作的同志向我诉苦说:他们收发文件,早些年用手抱,后来用提包装,现在得用小车推了,光是存档的文件资料就有几十箱,一天忙到晚,常常不得不请别的同志帮忙。他早就想改行了,可领导又不许,只好熬着。
其实,值得同情的又何止是他一人?文件的起草、打印、收发、批阅、存档,站在这条流水线上的,该有不少人值得同情!有的人似乎有一种“文件癖”,一丁点儿事就叫起草一份;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也非让人打个书面报告不可;不管谁的讲话,哪儿的经验,都统统打印发放,还要注上“内部材料,注意保存”字样;上边的文件来了,下边一级的各个部门往往分别发出贯彻指令,到再下边,又要仿效,就象按几何级数增加一样,难怪有“文件洪水”之说。
文件资料论斤算,成百上千斤地堆放着,时间长了也不是个事,于是就有“销毁文件”一说。销毁的办法,无非两种,一是烧掉,二是卖掉。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文件少,保密程度就高。如果秘密文件汗牛充栋,“内部材料”满天飞,这密也就很难保全。何况,一个鸡蛋打十八碗汤,也密不到那儿去!
明太祖朱元璋算得上是一位改革家,他上台大刀阔斧地改了不少历代王朝的弊政,其中一条就是努力改掉文牍主义。“元朝以吏治国,法令极为繁冗,档案堆积如山”。朱元璋便立“案牍减繁式”,简化了公文,减少了文件,提高了工作效率。唐、宋两代还传下来一个坏风气,就是皇帝任命一个官,这个官就照例上表推辞,一而再、再而三,多达六七次;皇帝也照例是不许,一再降旨劝勉,直到上任为止。这种浪费时间、耗费纸墨的官场游戏,也被朱元璋下令废止。
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从此得出结论说,一切文件都要废除。文件还是需要的,必要的文件还非要不可。真正的机密文件是不能当作废纸卖掉的。但文牍主义,不论在什么朝代都是一大祸害,在今天尤其害大。反对的办法,有权的下令废止,无权的在不泄密的前提下,象那个公社文书,处理它几十斤、几百斤也无妨,只是不应换酒喝,以图个人痛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