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马其诺墓地随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16
第8版()
专栏:

马其诺墓地随想
黄建华
安德烈·马其诺逝世五十周年了。旅法期间,我曾寻访离巴黎不远的这位法国名将的墓地,面对墓前巍然的雕像,说不上是景仰还是鄙夷,思绪万千。
马其诺的生平一般人都不大注意,连我国新编的《辞海》也没有给他立专条。然而他做了一件事,却是举世知名的,那就是他留下了凡是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都要提到的马其诺防线。这道防线掩体坚固,交通便利,炮火点密集,被认为是绝对不可逾越的战线。当时许多法国人都感激这位陆军部长给他们提供了安全的保证。马其诺死后,法国参谋部不断为充实防线下功夫,到战前已用去40亿法郎的巨款。当一批军事要人庆贺他们的防御“部署”圆满完成的时候,参谋部一位不出名的军官——戴高乐,却大声疾呼:要拨出款项装备两个机动性强的装甲师或摩托化师。如果德国大军入境,法国的装甲轻骑则以闪电的速度迂回东进,直捣法西斯的老巢,使德军首尾不能相顾。然而当时传统的保守军事思想占压倒优势,戴高乐等少数人的声音得不到当局的听取。历史无情,德军正面避开防线,踏过比利时,从北部长驱直入,绕到了防线背后,法国整个防御瘫痪,漫长的防线竟不能向西面袭来的敌人发一枪一弹。因为设计的时候,没有料到敌人会从背后进攻,因此所有的炮火只能向东发射,几乎使法国人民陷于万劫不复的深渊……
我惊奇地发现,这儿墓穴中空,游人可从旁入内。原来墓下是一座模拟的掩体,仿佛从马其诺防线截下一段移置这里。我走进“墓中”,惊叹这座钢筋混凝土的杰作:内部宽敞,可跑马驰车;四壁厚实,能抵挡坚兵重炮;整个掩体坐落地下,只留炮眼,可瞒过任何远距离的侦察。从掩体之内望去,前方和左右方视野开阔,进击的敌人无处隐藏。只有后方严密封闭,那是设计家以为“无后顾之忧”的缘故。掩体之旁刻上了马其诺的遗言,大意是说:用人的胸膛连成墙去抵御敌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今天唯有用钢筋混凝土才能筑就不可摇撼的御侮之墙!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工事简陋,士兵阵前死守,伤亡惨重。马其诺总结过去的教训,企图用以逸待劳的办法挫败来犯的敌人。当时还缺乏大规模空降手段,毫不担心防线会被凌空越过。谁料马其诺保土安民、减少牺牲的良好意愿,却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马其诺原拟将防线建至法比边界,后因比利时坚决反对,没有如愿实行。于是有的历史家不免提出问题:防线失败之责,该由谁来负?如果防线一直延至北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岂不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情况?历史上没有发生的事情,谁也不能精确推断。而且一个国家的战败也未必全部归因于一道防线的落空。然而,有一点我以为倒可以肯定:要是说马其诺早死,对防线的部署不能负责,当时参谋部的要员们一意孤行,却是难辞其咎的。
马其诺事业留下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今天防线仍然横陈在法德边境,可是已经废弃不用了。从1971年开始,分段卖给私人,或做储藏室,或作野营地,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由空军利用来设置监测系统。如果马其诺真是死后有灵,重游阵地,想必会为自己做下的这桩蠢事而羞愧。然而经历浩劫的法国人,却没有谁去拿这位战略家的坟墓泄愤。墓上的一切,依旧保存得十分完好,这表明法国人民是何等的宽厚。看来,这样宝贵的历史见证还是保留的好,何必象我国“文革”时期那样,把祖宗的遗物都砸毁?千秋功罪,还是让人民去评说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