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赞美和愿望——萨格勒布国际博览会中国馆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17
第6版()
专栏:南斯拉夫通讯

赞美和愿望
——萨格勒布国际博览会中国馆侧记
本报记者 严正
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展览馆宏大的建筑群中,有一座建筑物格外引人注目:琉璃瓦的屋顶在太阳照耀下闪闪发光,大理石的墙壁洁白如玉。这座东方飞檐画栋式的建筑就是9月7日至15日举行的第54届萨格勒布秋季国际博览会的中国展览厅。
每年春秋两度展出的萨格勒布国际博览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博览会之一。参加这次展出的有来自欧、亚、非、北美和澳大利亚等60多个国家的3,080个单位。我国是由萨格勒布的友好城市上海主办展出。这在南斯拉夫特别在萨格勒布市民中,引起了巨大的兴趣和热烈的反响。
博览会开幕以来,中国馆一直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在大小近百个展览橱窗前面,围满了人群。他们不断地用“最好”、“最美”这两个词表达他们对中国展品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这次展出的商品,有的是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的传统产品,如丝绸、纺织和雕刻等,有的则是新兴的工业产品,如各种收录机和电子器材、日用化工品等。它们或以制作精美、工艺高超、款式新颖吸引着观众,或以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赢得普遍的赞赏。3位穿着民族服装的南斯拉夫手工艺师傅,几乎把脸贴到了雕刻工艺品的橱窗玻璃上。当他们了解到那些造型精美,层次繁多,形象生动的工艺美术品都是用整块象牙和玉石一刀刀地刻出来时,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称赞这是世界一绝。
站在中国展览厅里,可以感到南斯拉夫人中存在着一股“丝绸热”。许多观众围着橱窗里色彩缤纷,质地不一的锦、缎、绡、绉以及以这些原料做成的礼服和绣衣、裙袍等转了一圈又一圈,赞不绝口。在小卖部里,凡是带丝绸的东西,从绣衣、头巾、领带,到拖鞋,甚至连丝绸面的日记本,都被抢购一空。使人感到仿佛古代的“丝绸之路”今天仍在不断延伸。
博览会开幕以来,中国厅的小卖部是最拥挤的地方,这里一直保持着十多米长的队列,南斯拉夫和其它外国观众竞相购买中国物品。一天,闭馆时间已到,一位来自外地的南斯拉夫妇女就是不肯离开。因为她明天一早就要离开萨格勒布,她央求中国同志能让她购买任何一两件东西作纪念。当要求得到满足时,她非常激动地说,“我买中国物品,不仅是因为物品的质量好,更主要的是为了珍贵的纪念”。一个名叫米丽萨的退休女工,每当中国来参加展出时,几乎把自己所有积蓄都用来买中国商品。在她家中,地上铺的是中国地毯,床上垫的是中国毛毯,墙上挂的是中国贝雕,桌上摆的是中国漆器和瓷器,身上穿的是中国丝绸,她为自己生活在“中国之家”而感到自豪。
在博览会开幕的当天上午,萨格勒布市的前两任市长和现任市长都来到中国展厅,与中国同志又一次共叙友情。他们都曾为萨格勒布市和上海市结为友好城市而作出过贡献。现在他们看到自己的努力正在一天天开花结果,都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表示要把发展中南友谊作为自己的终身任务。由上海排球名将作教练的萨格勒布排球队的全体人员以及与上海虹口第三中心小学建立联系的萨格勒布雅甫考茨姑小学的小代表,都来到了中国厅,向中国同志表示自己加强友好合作的美好心愿。是的,留言簿上的下列语句,很好地表达了广大南斯拉夫观众的观感和友好情谊:“看了中国厅,使我们打开眼界,似乎到你们美好的国家游览了一次,希望中国每年都来参加博览会。”(附图片)
南斯拉夫和各国来宾参观中国展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